自美国三大车企陷入破产危机以来,就有奇瑞,长丰、长安、吉利、一汽、东风、上汽等国内自主品牌相继都被卷入了“海外并购”的绯闻风波,对于传言,他们或断然否认,或三缄其口,不予置评。最近又传出北汽正在酝酿收购克莱斯勒的部分整车和发动机产品。据悉,这一收购将可能获得北京市的融资支持。如果成功,这将成为金融危机下,国内车企海外并购第一案!对于海外并购,我们已经打过了太多的“预防针”,目的不是让实力派畏首畏尾,而是让勇者更加理性。因此对于眼下的这桩并购案,我们的疑问不要打在“该不该”?而要应该打在“并购后,怎么办”?
克莱斯勒为啥没有“火起来”?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并购的对象——克莱斯勒。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外资企业,24年之后的克莱斯勒却成为中国市场产销量最低的合资企业的之一,变身“非主流”车企。特别是去年,克莱斯勒撤离北京奔驰-戴克,随后300C和铂锐相继停产。而且所有积压的车型都在亏本甩卖。业内认为,导致克莱斯勒在华如此窘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克莱斯勒在全球的低迷,最主要的还在于克莱斯勒在华产品水土不服。
传统美国“大车”300C在上市初期月销曾突破两千,但却昙花一现。高举性价比的铂锐在中高级车市还没来得及混个脸熟,就被淹没在雅凯战争的硝烟里。大车体、大马力、高油耗,与国内市场倡导的超值、轻便、节能的标准格格不入。事实表明,克莱斯勒试图用美国车特有的粗犷与张扬来改造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是无功而返,行不通的。到目前,市场上依然找不到一款能让消费者琅琅上口的克莱斯勒车型。
北汽能否改造克莱斯勒的“痼疾”?
接下来,就要分析此次并购方——北汽。
对于北汽的此次收购,因为有了北京市可能给予一部分融资支持,所以如果不出问题的话应该是志在必得。但是收购后,该如何为自主品牌所用?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想通过“势能拉高战术”(即:“下手”豪华车,拉高自己的势能,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来实现短时间内扩张的北汽,之所以重牵克莱斯勒的手,就是借助克莱斯勒的低成本技术优势来提升本土汽车产业的水平和档次,带动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但是,北汽也要明白,在中国市场,技术并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他们更关心品牌效应。那么自主品牌加上一个正被边缘化的高端品牌,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同,确实不好说。而克莱斯勒的品牌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将直接影响北汽的自主品牌。所以想通过收购技术而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话,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在产品文化的融合上下功夫。换句话说,关键就看北汽如何能改造掉克莱斯勒的致命病因,为我所用。
因此,北汽收购克莱斯勒的绊脚石,不是资金实力问题,也不是可行性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否真正“融合”,真正“实现有效互补”的问题。如果做不好,北汽与克莱斯勒就只能是貌合神离,重蹈并购先行者的覆辙,所谓的北汽自主品牌也就依然是水中捞月。
http://cn.ppzw.com/ppz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