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张小泉:民族品牌的瑰宝

张小泉:民族品牌的瑰宝

作者:     转贴自:品牌时报    点击数:3477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在古运河杭州大关桥畔,坐落着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小小剪刀磨砺了345年,磨平了岁月的坎坎坷坷,也磨出了民族品牌的闪闪光亮……


  乾隆御笔亲题“张小泉”


    往事如烟,回眸明朝万历年间,安徽黟县有一位铁匠张思家,携儿子张小泉来到杭州吴山之麓的大井巷。这里曾是南宋皇城的御街,商铺林立,市井繁华。铁匠选择了如今胡庆余堂药号所在地的右侧,开设了剪刀店铺,号“张大隆”。张小泉的父亲选址独具慧眼,看上了这商机无限的风水宝地,也为日后传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张思家过世之后,其子张小泉接手该店铺,易名“张小泉”。1663年,“张小泉”品牌问世,多年以后,它成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钱塘自古繁华,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杭州。1781年,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微服私访,漫步御街,恰逢春雨,避雨进了张小泉店铺,喜见各式玲珑剪刀,龙颜大悦,回宫后将张小泉剪刀列为贡品,并御笔亲题“张小泉”三字,赐予张小泉剪刀铺。此事迅速传开,“张小泉”名扬南北,誉满华夏。时逢康乾盛世,张小泉剪刀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张小泉”成名后,冒牌遍布市场。光绪二年,钱塘知县出布告,明示“永禁冒用”,并刻石碑立于张小泉店门。宣统元年,后人张祖盈为保护祖传品牌,特注册“海云浴日”商标。由此可见,早在清朝年间,张小泉的前辈们就都十分重视品牌保护。


    1926年,“张小泉”参加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获银奖。1929年,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的张静江,特邀张小泉剪刀参加当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张小泉”荣获了“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抗日战争,国难当头。张小泉剪刀遭受重创,濒临破产。由于时局动乱,至1948年“张小泉”不得不宣告暂时歇业。


  “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手工业发展,张小泉剪刀重获生机。1951年,杭州市政府组织86家个体剪刀作坊联营生产。1953年,又将杭州数十家剪刀作坊合并成五个“张小泉”制剪合作社。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建国初期,毛主席号召手工作坊小业主联合起来,走“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张小泉”顺应了时代的脚步,由手工小作坊迅速发展壮大。1957年中央政府拨款40万元建新厂,1958年又将五家制剪合作社再次合并,升级成为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新厂员工数达到800余人。1963年初,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印尼等国时,把张小泉剪刀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1964年8月,杭州“张小泉”获得张小泉牌注册商标。张小泉发展步入快车道。


    历史前进中充满曲折。十年浩劫,“张小泉”这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被作为“四旧”而砍掉,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更名为“杭州剪刀厂”。在此期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文革前的1963年最高产量达到484万把,文革期间1968年产量急剧下降仅为310万把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又恢复了原名。两年后剪刀产量迅速上升,达到890万把。

[NextPage]


  改革开放“张小泉”回归民企


    1979年,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身为国有企业的“张小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 “阵痛”。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管产、不管销,同时承担着职工退休金和医保费用等太多的社会责任。2005年,“张小泉”在职职工900余人,而退休职工1400余人,企业负担沉重,缺乏生机。“张小泉”也和全国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政府为了减轻国有企业负担采取了职工下岗分流、退休金纳入社会统筹管理等措施,但如何摆脱陈旧的经营模式、滞后的管理机制,“张小泉”必须做出选择。令人高兴的是,“张小泉”选择了两步走。第一步,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行开放式经营,产品进超市,开设专卖店并在网上销售,每年开发新产品10余种。第二步,2007年11月21日,富春控股集团公司注资“张小泉”,“张小泉”重新回到民营企业行列。


    选择回归应该是时代的召唤。我们看到了“张小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画卷,时代也赋予了它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厚积薄发的“张小泉”终将在民营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张小泉品牌战略新思路


    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品牌的传承与发扬是新一代张小泉人的历史使命。二次成功改制的“张小泉”规划了三年战略方针,表示要将品牌做大做强,成为品牌运营商。


    2007年5月,“张小泉”与上海世博局达成协议,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借助于上海世博会这一契机,将促进产品的发展和张小泉品牌的国际化;“张小泉”还和世界先进设备制造商德国西普曼公司洽谈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刀剪制造设备;7月,“张小泉”与中国美院和浙江大学洽谈战略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8月,新征土地270亩,规划建设五金科技园区;9月,“张小泉”和国际知名品牌咨询管理公司InterBrand进行了品牌规划战略合作;“张小泉”还将在原张小泉剪博物馆的基础上扩建一座新的中国刀剪博物馆。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博物馆的建立正是“张小泉”用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新张小泉人从研发新产品、强化产品质量、扩大品牌宣传、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企业文化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张小泉”品牌的建设。


    与时俱进的“张小泉”,让人们看到了无限希望。


  保护民族品牌刻不容缓


    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民族品牌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中华老字号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聚宝盆,是民族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与“张小泉”齐名的“王麻子”2003年曾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虽受理了破产申请,但最终没有宣判。“王麻子”牌子由北京栎昌万顺号股份公司接收,更名为 “北京王麻子股份有限公司”。风雨飘摇中的“王麻子”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全国老字号企业的强烈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4年浙江省、杭州市两级政府率先出手保护中华老字号,首届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就被列为当年杭州西湖博览会正式会展项目,并邀请中华老字号企业参展,得到了全国中华老字号的积极响应。至今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除了浙江省老字号外,参展商中有10%来自港、澳、台地区,60%为其他省份老字号企业。2007年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还走出国门东渡日本,在海外办展引起轰动。经过五年的积累,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振兴老字号”,浙江先走一步。


    最近,浙江省经贸委举办了“振兴中华老字号高峰论坛暨浙江老字号授牌仪式”,金德水副省长到会讲话。他说:“振兴浙江老字号,是对浙商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速浙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打造“品牌浙江”的战略需要。”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粗略统计,全国老字号企业近万家,至今已授牌的老字号企业仅占10%。


    政府的重视固然重要,老字号企业的自我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强化。“张小泉”在挖掘、传承刀剪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很多抢救、保护工作。


    过去,一把小小的剪刀,手工制作要72道工序才能完成。上世纪80年代,张小泉剪刀90%以上生产工具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现代工序减至24道。目前,还能完整掌握传统手工锻制工艺的师傅只剩下46人,而且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74岁。他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抢救性保护必须争分夺秒。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施金水和徐祖兴两位手工锻造师认为,手工锻造工艺应该视为张小泉剪刀的“命根”。如今“张小泉”正在培养一批技术能人,让他们学习完整的传统工艺,恢复72道工序的古法工艺流程,施、徐两位传人的传承技艺已编纂成书保存下来。


    岁月如歌,新张小泉人在传承企业文化上有很好的设想。其一,想借大井巷修缮之际,恢复前店后作坊的历史原貌,让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再次在皇城脚下响起。其二,让施、金二位大师傅按传统72道工序打制一批“珍品剪刀”,一部分进剪刀博物馆永久保存,一部分供人收藏。传承与创新是老字号的生命源泉,振兴老字号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


    “张小泉”很幸运,它一路走来,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伟人的呵护,在全国万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绝无仅有。“张小泉”345年的故事很动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小泉”的明天将更精彩!

 

http://cn.ppzw.com/Advertisem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