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王星记:老字号好“过冬”

王星记:老字号好“过冬”

作者:《浙商》    转贴自:全球品牌网    点击数:1118


  在拥有133年历史的“王星记”,最贵的一把扇子曾经卖到7万元,最普通的扇子也可以卖到10元以上的价格,这是其他扇子厂家无法比拟的。今年前7个月,王星记的产值便已经达到了1000万元,和去年全年产值基本持平。
  或许,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仍保留着夏夜的童年摇着扇子纳凉的情景。手拿一把蒲扇或者折扇,便能度过整个炎热的夏季。

  然而,随着空调走入千家万户,扇子似乎开始被人们遗忘,走进了历史的缝隙。

  但是,做扇子做了133年的老字号“王星记”却没有被人们忘怀。无论春夏秋冬,走进“王星记”的人们,总是忍不住想要购买一把扇子。

  只因这扇子太精巧别致,似乎将整个杭州、整个西子湖的风情都蕴涵了进去。如今这老字号的当家人是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孙亚青,凤眼细眉,手持一柄绢扇,宛若从某段前尘旧事中走来。

  她把扇子做出了江南的韵味,因此这扇子竟不再像那扇子,而更像是一则关于江南的小诗。

  一把扇子半把伞

  说起王星记100多年的历史,不得不提到自古以来的“杭州雅扇”。自南宋建都杭州后,许多制扇艺人云集此地,一时间店坊处处,争相比试。到了清朝中叶,杭州经营纸扇的店坊已有50多家,工人四五千人,杭州雅扇开始与丝绸、龙井茶齐名,被称为“杭州三绝”。

  清朝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扇工王星斋开出了“王星记扇庄”。王家祖祖辈辈都是制扇子的工匠,王星斋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成为一代名匠。

  当时扇业竞争激烈,唯有在工艺上苦下功夫,才能保持优势。“那时的王星记,靠的就是独特的黑纸扇。”孙亚青告诉《浙商》记者。

  黑纸扇,扇面用的是临安于潜的桑皮纸,经过大大小小的86道工序精制而成。这样一把扇子,柔韧性强,不脱色,不易炸裂,因而既可以拂扇取凉,又能够遮阳蔽雨,获得了“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王星斋做的黑纸扇,不但质量上乘,而且其妻陈英独特的贴花、洒金技术更是为纸扇锦上添花。一把黑纸扇拿出手来,既实用,又美观,成为当时人们颇为喜爱的随身饰物。

  尤为难得的是,王星斋不但注重制扇工艺,还通过发料加工、预付货款、收购成品或半成品等方式,找到了一部分中小作坊为“王星记”代工,扩大了产能和影响力。

  到了王星斋的儿子王子清这一辈,“王星记”更是获得了新的发展。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召开,颇具商业头脑和创新意识的王子清精选各式精致雅扇参会。不仅如此,他还印刷了一批宣传册,在“西博会”上广为散发。为了招徕国外顾客,王子清专门雇globrand.com了一名翻译,组织外商参观工场。

  这些宣传措施令“王星记”扇子在博览会上大放异彩,所有的扇子售卖一空,而且,还得到了两年的外贸订单,创下了杭州老字号的“外贸第一单”。

  在西博会上大获成功的王子清注册了商标,开始扩展扇子种类,从过去的黑纸扇,延伸到檀香扇、曲艺舞蹈扇等等。

  “他从香港购入檀香木,委托苏州等地工场加工监制成檀香扇,再运销香港。”在孙亚青的眼中,正是由于“王星记”不断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