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尚且担心订单不足的企业,他们还会有多少“残羹冷炙”留给昔日的贴牌伙伴吃?这个时候,如果说逐利是资本的天性,那自保更是资本的生命线。 受世界经济形势低迷下滑的影响,对一些依靠做贴牌订单维系生存的企业而言,2008年无疑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订单为王”的无奈和郁闷。 试想,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尚且担心订单不足的企业,他们还会有多少“残羹冷炙”留给昔日的贴牌伙伴吃?这个时候,如果说逐利是资本的天性,那自保更是资本的生命线。 看着自己的机器不再转动,看着自己的工人慢慢离去,哪个老板高兴得起来?如今,他们一心羡慕的恐怕还是那些靠品牌起家的同行,尽管他们过去有做不完的贴牌订单而不屑什么品牌建设。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虔诚在于,它只相信现世利润,先赢利再说。这就希望每一个企业主在经营中必须具备一柄能够确保自己赢利,把握自己命运的利器。这柄利器就是自主品牌。因为没有自主品牌就没有长久生存的资本。 然而,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有多少人开始面壁反省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有一部分人还没有从贴牌生产的虚幻中清醒过来。我要说的是,贴牌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为人作嫁的品牌殖民现象。 贴牌生产是自有品牌概念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寄生现象。它起源于发达国家,起初是拥有自主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生产,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附加值的游戏规则。 一些品牌企业有鉴于此,慢慢地将视觉和触角伸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以市场优势获得加工地所要的庞大资源,并积极寻求代理人——贴牌加工方,让他们只负责加工产品,完了再贴上自己的商标,以自己的商标名义进行销售,从而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以实现“天下布武”的品牌目标。在品牌企业眼里,加工地就是自己的世界车间。 而那些自愿为人贴牌生产的代理人一般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厂家企业,他们囿于技术、资金不足,不能自主研发,市场尚无立锥之地,根本无力抢占市场份额,只好放低身段,向品牌企业讨单做,为求订单生存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替人生产。与此同时,在订单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争得头破血流,不惜牺牲自己的利润互相压价,造成贴牌厂家互相拉单的竞争。 在世界经济发展强劲,需求十分旺盛的时候,因为有别人给的做不完的现成订单,一些企业不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在自主品牌上下功夫,而是热情高涨地仰人鼻息拾人牙慧,一味迎合别人施舍的订单,成天想着别人有饭吃自己就饿不死,自己落得个“兀自快活”。 这种因贴牌加工本身造成的惰性弊端,极大地阻碍了加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极大地削弱了贴牌企业的竞争力。在强势的品牌企业面前,他们毫无讨价还价的话语权,只是被动地按品牌企业的要求加工生产,生怕一言不慎,断了自己的炊,将“赔尽小心”才得到的订单,通过所谓globrand.com的批量生产,薄利多销。在订单面前,他们非但没有招架之功,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在我国国门刚刚打开的时候,所谓的“三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统称)”现象就是上述典型的贴牌生产。这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笔者管它“品牌殖民”。 “品牌殖民”名义上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缩短了“赶英超美”的时间,实际上是品牌企业利用自己极大的市场优势(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品牌美誉度、品牌创新能力等)和我们的廉价资源(劳动力、原材料,甚至优惠政策等),通过签订授权协议,让我们专门负责产品加工生产,他们则专门负责自己的品牌产品销售,从而达到扩大市场影响,双方获利之目标的经营模式。这里的“市场影响“包括市场形象、市场份额、市场需求等。 像麦当劳快餐、沃尔玛零售等外国品牌就是典型的在加工地贴牌经营的企业,他们除了经营,管理,赚取高额利润,连原料、雇工、甚至消费者都是经营地提供。除此之外,最明显的是他们在品牌统治外,还对贴牌方进行品牌文化的奴化渗透,不断灌输他们的品牌文化。 不管是国内品牌大腕还是国外品牌大腕,只要自己不做产品,改为别人加工,贴牌方多少会残留别人的一些企业文化的色彩。这就是“品牌殖民”之后的结果。 类似例子,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为品牌殖民影响的时间越长,利润就会越来越低,越来越薄。这就是贴牌加工方被殖民后的消极影响。 因此,从长远看,这些贴牌加工的企业行为是一种饮鸩止渴、亲痛仇快的短视行为,反而助长了赤裸裸的品牌殖民现象大行其道。 可以说,贴牌生产只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特定时期的现象,而不能高枕无忧想当然地把别人的品牌长时间地当成一只会给自己下蛋的鸡,没准哪一天就会给你一身鸡屎,陷自己于“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的尴尬境地,如果再不下定卧薪尝胆的决心,用心培育自主品牌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