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袋装奶涨价了!虽然只涨了5分钱至1毛钱,但是这是中国奶业破天荒头一回。
光明乳业随后表示,10%在商场超市销售的奶制品近期也会涨价,时间待定。蒙牛也来凑热闹,其北京分公司的王经理表示,近日蒙牛500毫升的利乐枕型奶也从每盒2.4元涨至2.7元,并取消大部分优惠促销措施。
人们还来不及整理2004年中国奶业的地震状态,看来,2005年的奶业是清静不了了。
中国奶业2004年在丑闻中度过
“还原奶”丑闻还没有洗清,“阜阳杀婴奶粉事件”又让人见证了行业失范背景下可能滋生的罪恶。遭殃的不仅仅是那些大头的孩子,还有各地的奶农。限购、低价、倒奶、杀牛,在奶源并不充足的中国上演的却是“过剩”的悲剧。
口水战从来就没有停过。奶业在度过了“钱砸怀里偷着乐”的蜜月期之后开始市场上的白刃战和话语权争夺战。国家质检总局一条“禁鲜令”凸显了奶业是一个怎样的江湖:从有关政府部门到行业协会,从制奶企业到包装企业,以利益为界限的门派赫然分明,并且大打出手。
即便是罕见的暖冬也没能给奶业带来丝毫的暖意。12月17日,掌管伊利22年的“教父”郑俊怀与其他高管被拘,理由是涉嫌挪用巨额公款。12月20日,蒙牛的三家外资股东,合伙减持股份,累计套现10.2亿港元。理由据说是不看好行业前景。12月22日,北京奶业龙头三元股份通过了原董事总经理郭维健的辞职,原因是“上市以来,三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同样不好过的还有国际乳业巨头们。11月24日,荷兰菲仕兰科贝克公司宣布结束在华的乳品生产和经营业务,这已是跨国乳业大亨宣布在华失败的第五个案例。前面依稀是法国达能、意大利帕玛拉特、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虽然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们的以退为进,但同样证明中国的奶业水有多深。
无怪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祥金说,中国奶业发展到了转型期的路口。广州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则认为:“奶业泡沫已开始出现破灭迹象,行业有必要在高速发展中‘刹车’。”
奶业还很脆弱
2004年奶业暴露的种种问题,既是一个总的爆发,也是冰山一角。林祥金说。
中国奶业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扶摇直上。到2003年,行业增幅超过了40%。牛奶渐渐成为城市人群的必需品。而其中巨大的商机也引起各路资本豪杰加入,中国乳业企业达到1500多家。
“但是中国的奶业基础还很薄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南庆贤说,中国的鸡蛋产量在1985年就占到世界第一位,猪肉是1990年,但是中国的奶业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世界人均乳品消费为104公斤/年,发达国家达到320公斤/年,而我国只有7公斤/年左右。
而从乳业的烽火诸侯中也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离成熟还很远。一般而言,西方国家的乳业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发展,留下来两三个大企业瓜分天下。但是我国的乳业企业虽然经过初步整合,仍有1000多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过10家。
终端消费增长有限,而资本进入不断,使竞争变得刀刀见血。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则形成两头挤,急剧压缩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今年,乳业的毛利率已经下降到了25.5%,各公司的毛利率也在明显下降。
林祥金从养牛业分析说,自1995年以来,中国奶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但是奶源的增长速度仅为10%,远远没有赶上加工能力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奶牛的存栏量有800万头,按照目前中国的加工和消费状况,中国至少有1000万头奶牛的缺口。
而正因为奶源不足,国内各乳品企业在奶源建设上纷纷投入重兵,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资本扩张的需要,这才有了“还原奶”的内幕。“见不着牛,怎么会有这么多奶呢?”秘密就在于用进口奶粉还原勾兑。这样的液态奶不仅可以在市场上鱼目混珠,而且成本低廉。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乳制品18.03万吨,同比增长39%;其中奶粉进口8.7万吨,增长77.6%。王丁棉说,根据广东养牛基地的奶源情况推测,广东一半以上的液态奶是用奶粉勾兑的。
还原奶的大行其道一方面说明奶业的脆弱,另一方面则证明奶业的另一个要害:行业失范。“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可以混水摸鱼?因为没有标准化管理,因为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低。”林祥金说。
奶协和乳协上演南北朝
在新近对质检总局“禁鲜令”的争论中,有两个性质完全相同而态度截然相反的组织: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
11月初开始,各省奶业协会的“专家”开始炮轰《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指出它“违背国际惯例、损害奶业发展、混淆消费者视听、偏袒局部利益”。后来在北京形成合唱,并形成修改意见,报送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相关政府部门。
而同是奶业“二婆婆”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则是在一段沉默之后,于12月17日召开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经济市场委员会会议。会上,乳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认为,“并不是2004年‘禁鲜令’出台以后才不让乳制品名称使用‘鲜’字,而是国家的法律从来就没允许在乳制品名称中用‘鲜’字。乳品企业应当坚决执行新的《指南》,不要再借题发挥,误导消费者”。
有媒体据此称“乳制品‘鲜’字争议接近尘埃落定”,但是12月26日,来自四川、上海、重庆、新疆等15个奶业协会和企业的负责人在成都再次召开闭门会议,宣称要联合抵制《指南》实施,并质疑《指南》编写单位的法律地位。看来,斗争不可能一方面说结束就结束。而消费者作为最终的承载,恐怕也没有从双方的争辩中得到更加清楚的认识。
据了解,中国奶业协会号称是“全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其上级指导部门是农业部,现任理事长系原农业部有关领导。
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是“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批准,1994年7月6日获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业务上接受国家经贸委的指导”。
由于不同的部委背景,奶协、乳协虽然表面上是兄弟协会,但针对同一问题,观点常常交锋。
而企业方面表面上是谁也不得罪,不管哪个都参加(伊利、蒙牛、光明的老总在两个协会里都是副理事长),但是实际上却各有所重。常温奶背倚乳协,巴氏奶仰靠奶协。企业的利益之争往往通过两个协会的争夺去实现,于是公众面前就多了一出闹剧。
儿童保健专家蒋建平称,当前乳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行业管理混乱,山头主义作祟。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教授程漱兰看来,行业协会跟着实力雄厚的企业屁股跑是必然的,而且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奶业。“协会没有财政支持,进入市场找饭吃,当然要抱企业的粗腿。只不过由于奶业存在两个行业协会,双方斗得凶,大家也就看得清楚一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则认为:“行业协会,首先应该是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而自愿组织发起的。而我国多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是从政府中内生的。”
国家民政部民间组织局副局长李勇也同意他的观点,行业协会一度被设置为政府部门分流人员的“过渡政府”,进入市场后又嵌入到利益主体纷争中,要回归到本来的意义路途遥远。
消费者到底选用什么牛奶才是安全营养的?现在似乎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了。
而程漱兰则认为,奶业混沌不能不提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王丁棉对此表示支持,“关于立法、制标、检测问题,目前我国的现行做法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监管混乱。卫生部在搞,农业部在立,技监总局在制,国标委也参与。这种混乱局面,让企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