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故事"没讲完,企业"完"了----前导公司搁浅记

"故事"没讲完,企业"完"了----前导公司搁浅记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1939


   几年前,当风险投资忽然舶来中国时,人们对它的理解大多是捆绑项目来讲故事。从一开始,这种讲故事在国内就十分风行,因为它很迎合我们许多企业经营者的口味,甚至被认为谁讲故事的本事大,谁的故事讲得美妙动听,谁就能一夜之间创造企业崛起的神话……

    我如果有50元,只会用30元去做事,然后看好两个地方,分别投入10元,把这三件事装在一起,找一个有钱的人'讲故事',希望再拿来200元,这个过程在永远地重复。这是前导公司的掌门人边晓春对风险投资的理解,他说此话的时间是1998年的年初。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到1998年6月下旬,前导公司突然对外宣布:暂停游戏软件开发、大量裁员。从此,这个国内赫赫有名的软件公司进人业务调整状态,时至今日,前导公司虽未破产清盘或被兼并,但已是无声无息了,边晓春则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色。一个融资的神话故事边晓春的融资故事最早可上溯到1994年的初春。

    当时,他在北京先锋卡通公司负责软件开发,在一次为期数月的出差结束回到北京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从刚完成的一个大型网络项目中所获得的收入仅能支持公司运行到年底。这个不幸的的人。1994年5月的一天下午,在一位朋友处,边晓春见到了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中国公司总经理周全。当时,PTV已与北京市科委所属的优联公司开始投资方面的合作,因此边晓春随后又拜会了优联公司的负责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PTV及优联公司终于同意共同投资边晓春的项目,即基于游戏机平台的学习软件与游戏软件。这样,边晓春所领导的前导软件有限公司便于1995年3月宣布成立,并且成为国内最早成功地引入美国风险投资的软件公司之一,前导公司也因而名声鹊起。

    前导公司成立后,首先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基于Windows95的游戏软件《官渡》,这也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的游戏软件;1995年投资并支持《大众软件》杂志,创下技术类杂志创刊号发行10万册的记录;1996年在国内第一个以版权贸易方式引进游戏软件《命令与征服》;1997年上市的《赤壁》因与联想电脑捆绑销售,从而在国内率先突破游戏软件销售量10万套大关的纪录;其后又相继开发出《三国》、《水浒》、《齐天大圣》等系列游戏软件,并最终于1997年末成为国内按销售额排序第一的游戏软件公司。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在边晓春自己以及许多旁观者眼里看来发展得有声有色的公司,却从1997年暑期开始连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严酷打击。首先是市场份额迅速下滑.公司销售计划因此全面落空,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并贬值;接着是本应在1997年底完成开发的《水浒传·聚义篇》拖期,错过了中央电视台《水浒传》电视剧播出的黄金销售季节;第三是投资的某家杂志严重亏损。而且公司所做出的各项调整也因措施不力而未奏效;最后,原定于1997年10月谈成的一个很有希望的融资项目也遭搁浅。在历经这一系列变故的打击之后,前导公司终于在1998年6月步入了边晓春自谓的业务调整状态。

    认知偏差带来苦果

    前导公司如此短命,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按边晓春自己的说法,他早在1997年底就已经意识到了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坦率承认自己看不到公司会在1998年有任何盈利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前导公司董事会在1998年1月也曾经有过明确意向,要求边晓春酌量裁员。他说,如果当时采取包括裁员在内的挽救措施,应该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边晓春为此惨痛地总结教训:作为风险投资企业,虽然必须也只能从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的动力,然而只有产品市场,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应该说,边晓春敢于解剖自我和承认错误的勇气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然而对其经营前导失败的原因虽给后人一定程度的警示,却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与实质。其实,前导在其融资成功的初始时刻就已经播下了失败的种子。

    在边晓春融资成功的时候,应该说风险投资刚刚开始在中国运作,无论是投资者、企业家还是整个社会都相对缺乏有关风险投资的整体认识,因此产生了对融资就是不断讲故事这种认知偏差。

    边晓春的经营

    以现在的观点看,风险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产品上,这是众人皆知的一个道理。然而,当时国内包括前导公司在内的许多早期风险企业却没理解到这一点。由于融资的顺利实现,使得原先一直处于资金饥渴状态中的边晓春猛然放大了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并产生出某种持续的融资快感,认为只要故事能够继续不断地讲下去,资金就会滚滚而来,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讲故事这种经营模式就能持续得到拓展。

    于是,在这一想法鼓舞下,企业有序经营在边晓春的心目中就已经退居到次要位置,而不断地讲故事给投资者听并获取新的投资,则成为第一要务。这样,融资就成了解决企业经营中一切问题的万能法宝,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融资成功的经验在前,才使得边晓春敢于冒过高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来进行多元化投资(如轻易投资于媒体),孤注一掷地冒险(如《齐天大圣》的开发),并在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仍然挖空心思去策划自己实际上并无能力控制的新项目(大 型软件批发公司),最终导致前导公司由于资金匮乏而窒息倒地。

    风险投资 一抓就灵?

    发展资金一直是困扰着国内新兴高科技企业的首要问题之一。随着风险投资摄念在国内的传播以及四通利方、搜狐和亚信等一些企业的成功的融资实践的示范.风险投资目前已经几乎成为亟需发展资金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所渴盼的救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把风险投资视灵丹妙药的过度期望已经在IT产业界乃至整个高技术产业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融资文化和畸形的融资心理,就像当年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样,在这类企业当中,许多经营者的心灵深处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符咒化的膜拜,即风险投资,一抓就灵。

    这样的一种普遍心态使得国内众多新兴企业尤其是IT企业吹响了向风险投资进军的响亮号角,大有当年大跃进时代挑灯会战、大放卫星的宏壮声势。

    其实,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绝不可能单纯由融资一项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企业的根底不正,后劲不足,即使由于某种机遇而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注入,最终也只能是成为风险投资家计算投资收益的母项,或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组合投资过程当中的成本而被冲销掉。这对看惯企业兴衰的风险投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于那些经由融资成功而过度膨胀和乐观的新兴企业的创业者来说,企业的短命却实在是一件无比惨痛的事,因为这企业往往是他准备用其一生来进行搏击的战场。

    边晓春及前导公司的融资成功和经营失败的经历,应该说只是中国风险投资史上的一个特例,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特定的个人因素,同时更意味着讲故事这种神话难免会有破灭的一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会因为边晓春的失败而少走很多弯路,也正因为同样的缘故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记住边晓春这个名字和前导公司这个企业。

    近闻边晓春准备东山再起,他设计了一整套企业重组及新的融资方案。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边晓春能够再度融资成功的话,他肯定不会像第一次那样能感到同样的顺利,也不会在钱融到手后像过去那样轻意地到处扔了。

    前导公司的失败、无疑为那些急于傍大款嫁给风险投资人的企业家们敲响了警钟。前导融资经历及其后的经营失败,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论边晓春自己以及前导公司将来会如何,他们的这段经历都足以唤起一些一们心思地只想融资的企业家们警醒:千万不要以为风险投资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