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神七舱内瘦身为太空漫步

神七舱内瘦身为太空漫步

作者:     转贴自:新京报    点击数:2261


品牌总网-欣赏图片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神七太空舱

 
  ★ 引言

 

  与“神六”相比,“神七”除多了一名航天员外,还有许多之前神舟系列飞船从未有过的新改进和新功能,例如气闸舱、小伴星等。“神七”究竟做了哪些优化和改进?飞船总装主管设计师刘晓震、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揭开了这些秘密。

 
  为确保航天员顺利完成太空行走及释放小卫星等活动,“神七”在“神六”基础上进行了数十项优化和改进。神七的种种改动不但提高了飞船安全系数,还让很多操控设施更加人性化。


  轨道舱变身


  增添功能兼作气闸舱


  “神六”上的轨道舱仅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航天员的吃喝拉撒睡全在这个舱段进行。“神七”航天员要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为此,轨道舱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且对舱内设备进行“瘦身”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航天员出舱时,轨道舱将作为气闸舱使用。


  据介绍,两名航天员要在这个舱换上出舱服,一人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为此,该舱增添了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


  舱门增肥


  750毫米加大到850毫米


  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说,考虑到航天员身着出舱航天服,充压后服装体积会增大,因此把“神七”的舱门通径变大了,由“神六”时的750毫米加大到850毫米。

 
  另外,由于气闸舱需要泄压和复压,舱外前端专门装了5个圆圆的复压气瓶。气瓶上方,是一个将被释放的小伴星。出舱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同时,这颗小伴星将被飞船放飞太空。


  翅膀变少


  4块太阳能帆板变为两块


  根据此次的任务要求,设计师们对飞船外观做了不少新的改进。取消了以往飞船上的留轨功能和附加段,还取消了飞船上的一对太阳能帆板等。通俗地说,过去看到飞船上的四只翅膀,在“神七”上只有两只了。


  同时,为了记录太空行走的画面,“神七”还增加了舱外摄像机、照明灯、舱外扶手,还有各种阀门和管路系统等。

  坐椅更安全


  压力燃气换成空气


  除了轨道舱的改进,返回舱内的坐椅也进一步优化设计。“神五”、“神六”返回舱坐椅都采用火工品爆燃提升的设计,有害气体万一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神七”返回舱坐椅下的压力燃气包被“压缩空气”取代,并相应增加了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这意味着即便发生泄漏,也不会对航天员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神七”档案


  身高:9.19米


  体重:7890公斤


  组成: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能力:在轨正常飞行3天并具备


  最长5天飞行能力


  1 气闸舱


  由“神六”轨道舱变身而来,该舱兼具气闸舱和轨道舱。增加了舱内卸压和复压系统、出舱活动通信系统、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航天服穿脱架等。


  2 舱门(“生死门”)


  航天员身着出舱航天服,充压后服装体积会增大,舱门通径比“神六”的750毫米增加了100毫米,以便于身穿航天服的航天员进出。


  3 内饰


  舱内扶手增加,有软有硬,以方便航天员活动。舱体地面用褐色的阻燃装饰层覆盖,而其余各处则用乳白色装饰层包裹,可使航天员增强上下空间感。


  4 舱外照明设备


  航天员舱外活动时,若光线不足,可提供照明。


  5 坐椅下燃气换空气


  返回舱内坐椅下压缩空气取代压力燃气,更加安全。


  6 舱外扶手


  新增舱外扶手,供航天员太空行走时扶持。


  7 舱外摄像机


  舱体前后端各有一台,可拍航天员舱外活动过程。


  8 复压气瓶


  航天员太空行走返回舱内后,给舱内复压。


  9 小伴星


  重40公斤,将被放飞,可拍照并传回飞船画面。

[NextPage]

 

  ■ 四大优化


  褐色“地板”让飞船有家的感觉


  据飞船总装主管设计师刘晓震介绍,“神七”内部设施在“神六”基础上的优化,可归纳为四大类,有的优化举措是根据航天员空间返回后的反馈信息进行的。


  瘦身运动


  “神七”的设计在飞船内部的空间保障上做足了文章。由于此次太空之旅要完成出舱活动任务,而舱外航天服的体积较大,两名航天员要进行穿脱动作,此外还要携带3人5天的生活物品,这势必要占据舱内的有限空间。


  为此,“神七”飞船内,各种仪器被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了空间使用率。


  视觉引导


  为了让航天员更好地“捕捉”方向感,在内部装饰上,把舱体地面用褐色的阻燃装饰层覆盖,而其余各处则用乳白色装饰层包裹。


  涂褐色的地面是地球所在的方位,因为褐色代表土壤,可使航天员找到“家”的感觉。这就改变了传统上以 单一浅色调为主的构图,形成一定的色彩反差,从而使身在太空的航天员有立体的视觉归属感。


  集中布局


  为了使处于失重状态的航天员工作更为便捷,“神七”的设计者将舱内的设备进行了分区域规划布局,按设备的用途、性能等因素合理地放置。


  例如,将操控设备进行了集中摆放。航天员将会面对多个显示器来监控飞船的飞行状态,包括舱压、换热、供氧以及调试舱外航天服时等各项数据指标,设备操作更加直观、简单、便捷。


  软硬兼施


  根据以往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的活动对扶手的依赖程度很高。从航天员空间返回后的反馈得知,舱内部分扶手的“手感”不佳。为此,“神七”更加重视扶手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在舱体内外安置了数量不等、共20余个“软”、“硬”扶手。


  舱内以软扶手为主,而“硬”扶手则被安置在舱门和轨道舱脚踏板上,及舱外行走路线上,用作着力点。


  ■ 揭秘


  “生死门”关不紧人就回不来


  不论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还是返回轨道舱,关好舱门非常重要,因而飞船舱门被设计师们称为“生死之门”。


  “神七”的任务涉及航天员出舱行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需要开关好两道舱门。


  太空中开门关门均很难


  亲身经历过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深有体会,开关好舱门,看似简单,实际要完成多项步骤。


  毫无疑问,“神七”上的航天员开关舱门时,要完成开保险锁、开关转动手柄、拉开舱门、给舱门套上保护罩等一套规定动作。


  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说,为方便航天员进出,“神七”不仅增大了舱门通径,还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十多个项目的改进设计,为此曾设计出了80多张图。


  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成为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太空环境又直接影响到开关舱门,特别是在真空、高低温、失重等太空环境下,将舱门打开,并不是像地面开关门那么轻而易举。而且舱门若不能保证密封,轨道舱内就无法复压,意味着2名航天员将无法脱掉舱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舱。


  真空环境中锤炼“生死门”


  要百分之百地保证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必须在地面做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下的试验验证。2004年,设计人员特意研制了真空热环境舱门开关装置。


  游巍描述说:舱门专用的“真空罐”里,设置了开关舱门的机构,像个机械手在模拟航天员的操作。设计人员为了获得舱门在更为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数据,在真空环境中,还把温度拉偏到零下45摄氏度和零上45摄氏度。科研人员通过计算机操作,获得了试验验证数据。


  自2005年起,对生产出的舱门和开关机构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试验达数十次。低温环境对舱门开关影响最大,设计人员进一步对舱门进行可靠性试验,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打开舱门的动作反复做了数百次,获得了可靠的数据。


  ■ 程序变化


  与“神六”相比,“神七”除了硬件上的优化和改进,飞行程序也做了改变。由于“神七”此次主要任务是航天员太空行走,飞行程序的改变也多是为太空行走服务。包括发射返回时间调整、返回时放弃轨道舱等以下五种变化。


  Ⅰ夜发昼返


  方便阳照时太空行走


  “神五”“神六”的发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九点,返回的时间都是在凌晨。而“神七”的发射时间调整为晚上,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


  时间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便于图像传输。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将会被观测得“一清二楚”。飞船返回时是白天,不仅便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便于对返回舱进行快速处置。


  Ⅱ 出舱活动


  关键点均可地面测控


  由于舱外的环境比舱内环境要复杂的多,按照满足舱外服约束条件,同时保证航天员能够顺利完成出舱程序的原则,神舟七号飞船总体系统设计了分为四个阶段的正常出舱程序。并设计了七个关键事件点,同时保证这些事件点全部都在地面测控范围以内。


  除此之外,飞船总体系统还设计了四个应急处理程序和30个出舱故障预案设计。


  Ⅲ 三人多天


  神舟飞船首次满负荷


  神舟系列飞船的初始设计承载量为三人,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为非载人状态,“神五”载一人,“神六”载两人。“神七”将首次实现满负荷状态下的考核,实现三人多天的在轨飞行。


  与神舟六号飞船相比,在多增加一人的情况下,神舟七号飞船要提供满足多增加一人的坐椅、食品、饮用水、环境控制功能等多种资源支持。


  Ⅳ 在轨试验


  太空行走回收试验品


  “神七”将搭载我国第一个上天的中继卫星用户终端,这个用户终端能够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实现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45%左右。


  “神七”还将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在轨试验,将中科院提供的固体润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后,由航天员在出舱行走时进行回收。


  “神七”还将完成伴随卫星的在轨试验。


  Ⅴ 弃舱返回


  轨道舱将会燃烧消失


  “神七”减少了轨道舱的16台发动机,仅保留了推进舱和返回舱的动力设备,其原因是航天员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地球时,轨道舱将不再像“神六”那样保留,而是与飞船分离,燃烧并消失。

 

 

http://cn.ppzw.co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