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品牌不能长久缺席全球百强

中国品牌不能长久缺席全球百强

作者:     转贴自:邱林    点击数:6468


     在连续三年(2006―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品牌均难觅芳踪。在今年排名前十个最有价值的世界品牌名单中,美国独占八个,此外,日本丰田,芬兰诺基亚名列其中。此外,韩国三星成为亚洲惟一上榜100强的非日本品牌。而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其民族品牌不能涉足全球品牌百强,令人不胜唏嘘。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与国际品牌集团共同发布“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可口可乐公司以666.6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八年居首。榜单显示,共有100家企业上榜,最低进入门槛为33.3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德、法等国也有数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企业则“全军覆没”,无一上榜。

        其实,这是中国品牌竞争力处于弱势的一个突出表现,与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逐步增强不能成正比。如果从中国国家竞争力发展来看,虽然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4位,贸易总量升至第2位。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服装鞋帽等多达百余类的产品居世界产量第1位。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中国的进步却缓慢得惊人。

    中国有170万个品牌,却没有一个在世界100大中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我们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是品牌价值还不高。现在,当我们站在国际市场上审视自己的时候,却蓦然发现,中国企业为何几年来在世界品牌百强之林集体缺席,品牌成为中国企业分享国际盛宴共同面临的致命“短板”。

    例如,中国目前一年共制造鞋子70亿双。这意味着全球每两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鞋大国。其中,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制鞋省份,年生产约30亿双,占世界鞋业总产量的1/3。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至5美分,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5倍。

    品牌的基础是产品,但仅仅能制造出产品,并不意味着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上,顶级名牌几乎都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所熟悉的国际名牌,不仅见不到越南、菲律宾、印尼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身影,就连印度这个近年来经济发展咄咄逼人的南亚新贵也遍寻不着。

    这说明,当今市场中的技术竞争异常残酷,可以说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要想把握住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把握,还需要有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因此,想要在这个市场中持续不断地保持技术的绝对领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我们注意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经济舞台崭露头角,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的时候,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众多跨国公司几乎渗透到中国经济的每一个领域,呈现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市场国际化的特征。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1980年代,可口可乐刚刚进入中国消费市场,可口可乐因其填补中国相关市场空白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巨大商机的诱惑,一时间,全国诞生了大大小小上百个可乐品牌。然而,短短10年,上百个可乐品牌逐一消亡,民族品牌最终已全军覆没收场,原有的可乐企业则大多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为加工车间。这还不够,近来,可口可乐又打起了汇源的主意,企图将中国饮料行业的民族品牌斩尽杀绝。

    一些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其“三部曲”:一是输产品;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其特点是,只动用本国少量的资源和资金,甚至根本不用资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设备,生产他们的品牌,并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这正是发达国家垄断国际品牌的成功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品牌的竞争,实际上是国家间经济综合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标志。换言之,中国不能长久缺席“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民族品牌的国际形象,往往意味着人们对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信任以及信心。

      

 

http://cn.ppzw.com/Article_Class2_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