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理论由Al.Ries 和Laura Ries提出,首次系统阐述出现在他们的书《The Origin Of Brands》(2004)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以《品牌之源》的书名在国内发行。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写的最为重要的一本书,并继续坚持定位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基于品类)分化是打造新品牌的唯一方法”。
作者的论述是从类比开始的,他们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和分化演变来解释其新出现的品类,然后提出了要把握住新品类分化的机会,并努力成为新品类的第一品牌,从而实现品牌创建的目的。
(一)品牌创建机会很多:品类在不断地产生
基于品类的品牌创建理论指出:回顾历史,所有的生物融合在一起。但是,顺看历史,所有的生物分离看来,进行分化,而不是融合。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产品和服务也象自然界的生命体一样,就象一棵大树,不断生长,出现分支,分支,再分支。新品类怎么来的呢?就是在原由的品类中,不断分化而来(6-7)。当然,不是所有的分支一旦分离出来,就永远存在下去,而是会出现枯萎。比如“马车,电子打字机”等产品分支已经枯萎。
(二)品牌的创建方法:成为新品类的品牌第一
作者认为,如果想要打造成功的品牌,就必须理解分化。必须寻找机会,通过对原有品类的分化(笔者在这里称它为:创造新品类),或者发现原有品类中分化出来的新品类(笔者注:新品类已经出现但是他人还没有发现)。然后,你必须成为这个新品类的第一个品牌。
所以这个品牌创建思想非常清楚,第一,敏感地发现或者创造新品类,然后,迅速进入这个品类,创建出新的品牌。
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实际上非常不容易。
(三)如何发现新品类:一次重要的冒险
因此,基于品类的品牌创建理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识别和判断:品类什么时候分化,以及分化出了什么品类。作者认为,品类的分化通过询问市场是不可能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市场调查和测试”没有什么好处。他们相信:消费者在看到新的品类之前,消费者不知道品类的分化。他们发现:事后确认的新品类在新品类中的品牌产品推出之前,没有任何现实的市场存在。所以,打造品牌之前,如果问市场有多大——答案是“0”。
所以,新品类不是调查研究能发现的。
通过与生物学的类比后,他们认定品类的分化与物种的演化一样,是环境变迁的结果,而商业上的环境就是“技术和文化环境的变迁”,这是促使了品类分化的条件。要发现新品类的机会,需要的是“远见能力”,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方向进行投入(15—16)。而这个成功的机会并不高,是大量的失败中的个别成功。
(四)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延伸没有机会
现在假定你已经发现了新品类,你的品牌打造机会来了。你该如何打造你的品牌呢?作者们首先批判了“产品才重要的(因为是新品类),只要价格合适地推出品牌新品类就能赢得市场”的观点,指出“品牌名称相当重要,在一些品类中,名称本身就是品牌成功的主要原因”。他们继承了定位的思想,认为“仅有产品创新是不够的”(9)。
他们肯定地认为:虽然每一个新品类都会提供打造新品牌的机会,但是通过“延伸原有品牌来涵盖新品类,是营销最严重的错误。”通行的规律是:推出新品牌的创业家会打败品牌延伸的大公司。比如戴尔打败IBM(18),就是因为IBM用到了新的PC电脑上,而IBM不是个人电脑,而是商用电脑(它就隐含在IBM这三个字母里面)。
[NextPage]
(五)如何成功地打造新品牌:创造市场,占领心智
里斯父女相信,打造新品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不要在打造新品牌时问这个市场有多大?因为这个在没有打造这个品牌之前,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有。他们举例说:可口可乐在推向市场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微软在推出MS/DOS操作系统时,……有市场吗?回答是没有。
所以,在新品类中打造品牌,重要的不是市场有多大,重要的是要创造市场。
打造品牌的第二个原则是聚焦,也就是要采取集聚化的战略。不要想用一个品牌,涵盖众多的品类,一个综合性的品牌是不能有效占领心智的。一时的成功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最终还是会被聚焦的品牌所打败。比如;欧洲的诺基亚在手机上的积聚战略打败了摩托罗拉的综合性品牌战略。
第三个原则是一定要占领心智,而不是市场。他们认为,在打造品牌时,要严格区分市场和心智。这一点与定位理论也是一脉相传,他们认为“先有心智地位,然后市场才跟随心智而动”。因此,第一个进入市场,不是保证赢得心智地位的关键。心智不会考虑市场,心智考虑品类。所以,仅仅是市场进入的第一或者说尽管你是品类的客观第一,但是心智没有认为你是第一,仍然打造不出强势品牌。他们的策略就是——利用公关。这也是他们的另一本著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核心思想。
(六)不是第一还有什么机会:成为第一的对立面
如果没有能够成为品类的第一,是否就绝对没有了机会呢?答案是成为第一对立面,而不是第一的模仿者。如果成为第一的模仿者,犹如第一是一个棵大树,模仿者就是大树边的小树。总有一天,大树持续成长,根系发达和枝叶茂盛,最终把小树的水分、矿物质、阳光等吸走和遮挡,并使这个小树死亡。所以,成为第一的替代者不可能打造出品牌。而是要成为第一的敌人,第一的对立面,使得的第一永远不能达到的领域。比如:可口可乐,表示正宗、经典,而百事代表新一代,有点反叛。这样,可口可乐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对立面,因而第二就能在自己的天地里成活。环境好一点,市场就大一点,环境差一点,市场就小一点,但是不会没有。
卡在中间的品牌,没有机会。这个观点与战略专家迈克•波特的观点完全一致。 笔者的评论:这是一个逻辑清楚,操作指导性非常明确的品牌创建理论,简洁明了。但是,这个品牌创建理论有两个显著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而且其基本假设也值得怀疑。
第一,如何发现新品类?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作者前后逻辑是不清楚的。在一个地方认为,新品类是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等环境变化的结果。那么,也就是说发现新品类需要监测环境。但是,作者又说新品类存在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心智中有新品类的位置和缺口吗?”(P28),并认为“需要让你的产品从现有品类中分化出来,需要创建一个你能够第一个进入的新品类”(P22)。
这样不仅没有回答如何发现新品类,而是如何创建新品类。但是如何创建新品类,与如何打造品牌几乎同样艰难的问题。
第二,如何成为心智第一?这个问题其实是定位论的问题,但是作为新品类中的新品牌,这个问题同样重要。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解答。参考作者的其他著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但是,一个并不新奇的产品,公关效应有限的情况下,广告第二策略能成功创建心智第一的品牌吗?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新品类例子——万宝路——却是广告第一做出来的。
第三,“分化是创建品牌的唯一方法”的基本假设是不能接受的。正确的说法笔者以为,应该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http://eb.ppz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