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
一生闯荡洞世事 中道创业练人情
柳传志:立意高远的偏执狂
■第三届年度国际金融风云人物———柳传志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宣布,出价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个人电脑(PC)业务。
此次收购完成后,联想集团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
整个世界都在谈论联想、谈论柳传志,而他的回应是:“我不会用言语去回应质疑,我只用具体的业绩赢取信任。”“中国企业是有机会走出去的。联想的并购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种探索,是中国资本在使用外国资本、人才为我服务的尝试。”
标志性的企业家在今天的地位就如同克劳塞维茨时代的君主或统帅,他们理所当然地继承起了无数风流人物的衣钵,包括荣耀、景仰、地位,当然还有义务。在中国,柳传志就是这样的人。
人们相信,重要的不是联想集团的生死存亡,而是联想之类企业的生死存亡与中国现代化进程间高度的关联。
所以,但愿我不至将此拙劣地搞成柳传志或联想的什么树碑立传。实际上,我要做的工作是对麻雀的解剖,尽管这只麻雀已经委实有点大得过头了。
1 半路出家投身商海
在中科院计算所干了13年研究工作后,他在不惑之年义无返顾地下海了
生于1944年的柳传志与其多数同龄人一样,大好青春在十年文革中白白地被消耗了,及至回首已到中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在柳传志的这句话里,“愤懑”一词,或因传递出强烈不安于现状的含意,而隐隐暗示其已经具有某种企业家的精神。
这种颇为无聊的生活从他半路出家前“打一枪换个地方”中可见一斑。1961至1967年,柳传志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学习;1967至1968年,就业于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1968至1970年,在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1970至1983年,调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83至1984年,在中科院干部局工作。
碰巧的是,从西安到成都,再到珠海,最后到北京,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版图上东南西北的四方重镇。按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标准,青年时代之于柳传志或许确实有些无所事事的缺憾,但也很难说,其日后为人称道的老于江湖是否就在那时走南闯北中炼就的。
一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必定烙有其源头的深刻印记。及至20世纪80年代,近乎全民性的躁动、迷惘、不知所措,驱动着一艘艘小舢板不明就里地下水了,这其中,竟然不乏后来的成功者。
条件匮乏、近乎原始、荒唐的起始造就一代财富故事的大同小异。柳传志“传奇”的起点因离谱反而显得平常无奇:中关村街上哗啦一下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该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对此局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而在柳传志这边,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机缘凑巧,40岁的柳传志“憋得不行”下海了。
2 志存高远聚沙成塔
11个人、20万元资金,尽管起点低,他还是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1984年的中关村,11个人、20万元资金,柳传志起步阶段可谓窘迫。回过头来看,他这一代企业家往往既受制于时代又受益于时代。短短十数年后,小作坊成了大企业。
没有资金,联想只能替人家卖机器,但柳传志多了个心眼,琢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怎样的价格和服务才能更吸引用户?他相信,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产品你也不知道怎样卖;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再好的科研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他没吃过,一定要干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到了1987、1988年,柳传志的“贸易”做得颇有声色。联想代理的ASTPC,一个月能卖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要自己生产。“因为我们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给我们生产批文,我们怎么说都没用,因为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于是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
1988年,柳传志带着30万港币闯荡香江。初来乍到,只能和在内地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当时一心要形成产业,做贸易只是权宜之计。今天我这样说,不是我学了《毛选》事后才说这番话。你们可以翻翻1988年的报纸,我当时就是这样说的。”很自然,世事沧桑,1988年他的豪言壮语到十多年后才为人知。
现在,每每见诸报端的柳传志关于经营管理的宏论多少让人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在那个全民下海的年代,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少有知识阶层白手起家闯出路子的,而这本身就说明:理念也许并不重要。在决定企业家成功的诸多因素中,特别是一切还都不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时候,性格与追求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拒绝诱惑往往是件最困难的事,但柳传志还是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如何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而我们不想这样做。”
“1987、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把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我原本并没有强调‘大船结构’,当时提出‘大船结构’只是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
至于何谓“立意高”或者“立意低”,技术出身的柳传志多少有些模糊的认识:“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所以,同样是卖馅饼,也可以有立意很高的卖法,比如通过卖馅饼开连锁店。
从结果来看,也许这就够了。
3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经过21年的发展,联想不再甘于“吃土”。他精心谋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收购,新联想———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诞生
“进军海外成功以后,胆子越来越大,敢往上做了,从进军海外开始,我们第一次制定了一个长远战略目标,以及分几步去实现。学会了制定战略,然后把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步骤。目标太高了,我们就把土垒成台阶,一台阶一台阶往上走。”回首往昔,柳传志明显有着成功者惯有的自我欣赏。
当然,他有资格这么做。从20万元起家,20年间飞速发展;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的第一。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2000年做到30亿美元,我是有把握的,这话等于像立了军令状,说出去一定要做到。100亿美元的目标,我只是提了一个朦胧的目标,到今天我也没有把它说实,因为从3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是多大的一个飞跃?2000年以后,世界计算机产业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不是看得很清楚。另外,到了100亿美元以后是不是还不够进500强,那时候是不是门坎又高了呢?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我们是冲着500强去的,坚决要向世界500强目标挺进,也许在我的手里实现不了,但是到了杨元庆、郭为手上非实现不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虽然柳传志也曾定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跟在微软、IBM、英特尔后面“吃土”。“吃土就是我们赛跑的时候,跑在前面的人说,你在后面吃土吧,他跑得快,我在后面吃土,这没错,咱们现在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工业,搞好销售渠道。”柳又说,“但我们心里希望是领跑的,最起码不要老跑在别人后面。”
柳传志到底没有耐心再用20年时间演绎龟兔赛跑的故事。于是,尽管到2004年12月8日之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商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且不乏海尔、华为和TCL这样的大胆试水者,但联想的大收购还是使其一跃即登到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破冰之旅的最巅峰:此前,尚未有过一家中国企业吞下更大、更加成熟的西方标志性企业的资产。
伴随这一近乎疯狂的收购行为而来的,是一家PC年销售量1400万台、年销售收入约130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新联想的诞生。
至此,经过21年的发展,联想正式成为一家拥有1.9万多名员工、7大全球研发中心、4大PC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企业。
4 心怀感恩惜别昨日
年逾花甲,他选择由“一线”退居联想控股总裁位置,带着成功企业家的偏执,开始走下一段人生路
如今,日见膨胀的“联想系”在内部被称为“联想大家庭”,系联想控股旗下五大子公司的总和。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神州数码总裁郭为、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融科智地总裁陈国栋与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
已经退居联想控股总裁位置的柳传志完全放弃了中国企业传统的中央集权架构,联想控股的主要职能被局限在定方向、选人才、配资源、监督和考核,不介入子公司具体业务。虽然杨元庆与郭为早已名声在外,可在“大家长”柳传志看来,在联想第二代接班人的遴选中,五大少帅仍旧不分远近亲疏。
“简单地说就是德才兼备”,柳传志日前在中国玻璃香港上市之际首度披露了他对“大家庭”接班人的选择标准:“德”指的是事业心与责任心,“才”指的是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就“才”而言,大家(指五大少帅)都差不多,但在“德”方面,我要求的不是普通的事业心,而是要把联想的事业当成命来做,心胸要宽。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当此将留未留之际,关于柳传志的去留再度风言四起。但不管怎样,年逾花甲的柳传志终归不能像当年那样再演追款传奇了:“那件事情真是九死一生。我们第一次从海外进机器,进出口商拿了我们的钱跑了。我在深圳住3个月,玩命地追。3个月中,一到夜里两点钟我就被吓醒,心狂跳不止。等追回款,机器买回来,我也成了‘横路竞二’,说话语无伦次,后来到海军总医院连续休息了两个多月,才逐渐调整过来。”
功成名就的柳传志应该知足了。相比他同时代最知名的企业家纷纷倒在路上,万润南在政治上栽了大跟头,金燕静因为走私而锒铛入狱,禹作敏打死了人,牟其中犯了诈骗罪……而他却始终“不在改革中犯错误”,以“常青树”的姿态屹立在中关村。
无论如何,幸运也好,洞察世事也罢,这位企业家最终完好的结局实则亦是中国之幸。
柳传志常说,“如果完全没有计算所的背景,没有计算所赋予的各种营养,联想的发展会有很多困难。年青同志不能忘了这个,心里要弄清楚,你做出的成绩主要部分应该归国家。心里想不透这一点,做着做着,就会出现问题。”而对比其亿万身家的合作者,柳又说“我挺值。我和科学院老同志比,他们今天还在那里做科研,他们什么享受都没有,而我生活条件在国内已经是一流了,做的事情又符合国家的需求,还需要什么呢?”
而这,究竟是柳传志浸淫江湖数十载的感悟,还是他原本坚守的人生信条?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据说柳传志现在对高尔夫球兴趣正浓。按照惯例,教练开始总要花上一个来小时来培养学员的兴趣,而在他第一次去学打球时便说:“你不用培养了,我是非打不可。我既然已经说了,就一定要学会。”
此外,柳传志最喜欢看的三本书则是———《再造宏基》、《道路只有一条》,以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