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蒙牛:成长的故事

蒙牛:成长的故事

作者:     转贴自:价值品牌网    点击数:2223


  牛根生82年进入伊利乳制品厂,从刷瓶子的车间工人干起,后来经历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直到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99年离开伊利带着50多名伊利的老部下,募集了100多人的私人股,凑了1300多万元。当年7月正式成立了“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实现销售额为4300万元人民币,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几乎创造了一个神话。那么,蒙牛创业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首先,在处理和伊利的关系时尽量保持低调,避免与伊利直接交锋,把自己定位于市场大潮中的补缺者。不但如此还在广告宣传上,刻意高调地和伊利牵扯在一起,喊出“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甚至“向伊利学习”的标语也印上了蒙牛产品的包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利在各种场合都决然地与蒙牛划清界限。据说,伊利在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公开表示:伊利经销商绝对不能同时经销蒙牛产品,否则伊利将取消其经销权。)


  其次,蒙牛的快速成功与它独特的经营管理是分不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逆向经营模式:蒙牛在创业之初即采取了“虚拟联合”——与国营大企业进行托管、承包、租赁、委托生产等形式的合作,实现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逆向经营的模式。借此蒙牛运作着国内八个乳品企业,盘活了近8亿元的资产,经营着冰淇淋、液体奶、粉状奶3个系列40多种产品,使“蒙牛”商标进入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市场,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⒏5亿元。
  

  (二)扁平化管理:公司高层决策时着眼于未来,中层以及员工决策主要立足于现在,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授权”范围,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大的方向董事会把握,小的经营目标个人设法去完成,公司并不强求一致。
  

  (三)圆心卫星营销论:把京津冀地区根据市场特征划分为若干个区域,以中心地级市场为圆心,周边县区为卫星,最终形成循环运作、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在客户选择上,重点发展综合实力较强,能全面推广蒙牛系列产品,能以做品牌为起点,能紧跟公司发展步伐长期协作的客户;在实际操作中,采取营销三段论:第一阶段,依照各个地域的不同特征,以地区中心城市为圆心,划分市场类型,合理设定客户,进行地毯式配货,迅速提高市场覆盖率,扩大公司知名度。第二阶段,巩固原有中心网络,加强对周边县区分销商的开发与辐射;利用灵活多边的营销方式,厂商联手,对营销主渠道实行激励销售;发展培养多家“卫星经销商”,全面提高占有率。第三阶段,健全销售网络,在加大产品销售量和公司知名度的基础上,维护价格稳定,完善售后服务,使区域销售保持有序发展。
  

  (四)做“杠铃型”企业:即依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与中科院联合,开发产品、塑造品牌;与中间商联合,开辟全国市场;在内蒙古建厂拥有自己的根据地,与内蒙古人民水乳交融。

  最后,蒙牛还提出了大品牌的理念。他们指出,内蒙古的乳品企业关起门来都是竞争对手,但走出去就都是同一商标:“内蒙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般情况下,当消费者看到内蒙古的奶产品时,第一直觉是:货真价实,纯天然,无污染。这是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内蒙古的乳品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笔资产,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条件成为“中国的奶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蒙牛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内蒙古乳制品可信赖”这块金字招牌,但如果某个小乳品企业破坏了内蒙古乳品业的整体形象,蒙牛公司的发展速度就要降下来了。所以在企业竞争中,保护与自己商标形象相关系数高的竞争对手的商标形象,是一种更高的经营策略,是另一种形式的“为自己负责”。
  

  蒙牛的志向是顺应国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时代潮流,依托大草原的天然优势,为子孙后代创造出一个“百年蒙牛”。

 
 
 

品牌策划

 

http://www.ppzw.com/hy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