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离新闻偶像的道路更近一步,则作为猪,它就离某些人的祭坛和精神快感更近一步。
6月17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农户万兴明家的一只猪,在地震36天之后被成都军区某飞行学院从猪圈废墟挖出,这时猪的体重已经从此前的300斤“减肥”至不到100斤。主人推测,地震被埋废墟后,猪靠吃木炭顽强维持生命。随后,这只幸存的猪被成都建川博物馆以3000余元购得。博物馆馆长表示要为它“养老送终”,申报吉尼斯记录,并为其取名“朱坚强”。(6月23日《成都商报》)
真是应了一句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只在废墟下幸免于难的猪,在新闻媒体如潮地追捧炒作中,似乎成了英雄。被特级养护不说,还被人类赐予姓名,称兄道弟。今后在博物馆中供专家研究、游人敬仰—真是一只幸福的猪。
在针对“朱坚强”的无数网友评论中,有一条格外吸引眼球:“把‘朱坚强’反过来读,就是这条新闻的本质。”
强奸猪?哑然失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坚强是不幸的。虽然它的“坚强意志”得到了认可,可是在它入镁光灯下,进入大众视线的时候,它作为猪的“意志”已经被活生生的摧残。它离新闻偶像的道路更近一步,则作为猪,它就离某些人的祭坛和精神快感更近一步。其时,它只是祭坛上的供品,哪还有一点家畜的影子?它就是一只被舆论强奸了家畜本意的猪。
国人有好大、猎奇、“一鸣惊人”的情结,在“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这种思维的主导下,为猪申报“吉尼斯”,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曾经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现象:“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很不幸,在“朱坚强”的新闻里,笔者又一次看到了这种卑猥的时弊。
有人指出,“朱坚强”被热炒,实际上证明了新闻娱乐化。娱乐本无罪。但如果失去了应有的目的而迷失在娱乐之中,就大有问题了。“全民娱乐”,“娱乐无极限”,最终的结果只能有一个:“娱乐至死”。
其实,在如今的国内,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不仅仅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对当今社会心理欲求的回应。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上模式化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随处出现,原本不成气候的体育、文娱新闻一变而成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更是频繁见诸报端。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闻史上新闻娱乐化倾向最严重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后期美国两个报纸大亨郝斯特与普利策之间激烈竞争的时期,人称“黄色时期”。但西方在走了这段弯路之后已经迷途知返,开始重新找回新闻的本真价值。学习历史是为了有所借鉴,及时避免对错误的重复。中国新闻人应自觉回避新闻媚俗化的集体堕落,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经验才是理智的选择。
品牌策划
http://www.ppzw.com/hy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