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耐克:当救灾款遭遇堰塞湖

耐克:当救灾款遭遇堰塞湖

作者:     转贴自:南通日报    点击数:1288


  人们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审计署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第一号《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对用救灾款为职工购买名牌耐克鞋等3起违法违规事件进行了曝光。(现代快报6.13)

  几乎从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凝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捐赠款物,就已源源不断涌向灾区 
。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行动中,我们单位照例过了一次“特殊的党日”,每个党员都交了一份“特殊的党费”。在交纳“特殊党费”仪式上,单位领导别出心裁地要每个党员在信笺上写下一句最想对灾区人民说的话。对灾区人民想说的话很多,思来想去,我为那份不太拿得出手的几千元捐款写下了“但愿我这点小小心意能传递到灾民手中”。写下这样一句“最想”说的话,无非是想表达:每一份爱心是否都能按照原初的意愿,秩序井然、高效无缺地奔流到每一个最有需要的所在?第二天,我在官方网站上看到国家民政部和红十字会的一条消息:“不必担心善款到不了灾区”。民政部负责人说,捐赠者的一些担心可能与对我国相关捐赠法规不了解有关。他说的这个法规就是《救灾捐赠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管理和使用办法、捐赠人的权利及对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救灾捐赠款物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几乎到了“法网恢恢”的地步。这样一来,我等的“担心”似乎变得有些庸人自扰。

  其实,有了这个办法只是完成了“有法可依”的任务,能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是个艰苦的博弈过程。以为有了一个《办法》,就会万事大吉,未免太傻、太天真。多年来的实践告诉人们,在善款善物这类事情上,总有一些单位、一些部门、一些官员从中打主意、做手脚,“雁过拔毛”。仅以这次通报的河南安阳县商会为例,当他们收到当地3家企业捐给灾区的60万元以后,商会负责人以购买救灾物资为名,擅自将其中的27.11万元到其弟已经注销的商店里购买,而这些救灾物资中不少是旧服装,开具的都是假发票,从中捞取好处。更为离谱的是,当灾区人民温饱还未彻底解决的时候,地处地震重灾区的工行绵阳涪城支行竟然弄虚作假,将为该行56名职工购买的56双耐克运动鞋的销售发票改为“雨衣、雨靴、雨伞”,在“抗震救灾特别费”中报支。(新华社6.12)国家的救灾款、国内外给灾区人民的捐赠款,都是救命钱和救急钱。灾区人民拿到这些钱,有的用于生产自救,有的用于养家糊口,有的用于救病救人。那个商会负责人和涪城支行的领导竟然以权谋私、从中捞一把,也不知你们的良心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和这些人谈“良心”,也只是对牛弹琴。他们既然有了这个贼心,就会有这个贼胆。《京华时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一位洪水灾区的干部。他说:“不光是救灾资金,只要是国家的拨款,很多地方政府和干部几乎都会产生狠捞一把的‘条件反射’,截留、挪用上面来的资金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和习惯。”下意识!多么可怕的“条件反射”,多么可怕的“习惯”。见钱眼开,能捞则捞,看到钱就产生“捞”的冲动,这正是善款善物管理面临的挑战。看来《办法》面对的不只是一两个对手,而是一群对手。一两个贼好防,要防住一群贼,就不那么轻松了。也不知还有多少救灾款会遭遇“堰塞湖”?

  乘机发“国难”财,无异于趁火打劫。“雁过拔毛”甚于地震灾害。一旦救灾款、捐赠款被扣、被占、被捞,失去的不仅仅是几个救命钱,而是民意民心!

  这次国家审计署捉到的还只是两个“小玩意”和一只靠手机短信诈骗的“野鸡”。人们希望“到此为止”,真不希望在善款善物上再冒出几双黑手来。

  只要欲望还在,《办法》就别想省心,“担心”也不会多余。

品牌招商

http://www.ppzw.com/ppzt25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