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双星”:品牌前途未卜

“双星”:品牌前途未卜

作者:     转贴自:科技日报    点击数:1801


  “双星”地震

  由汪海力推的“渠道控股”,已经因为“西南双星”的拼死抵抗形成僵局,并有可能导致“双星”品牌窒息萎缩。

  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近日又有惊人之举。

    去年年底,在“双星鞋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因名人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称“名人实业”)的收购能力和评估中介资质受到质疑、并且私有化行为涉嫌关联交易,汪海便饱受争议。如今,汪海又面临着一场主力经销商易帜的考验。
   
    数月之前,汪海就一直谋求“名人实业”对西南四省市前“双星系”的6家企业(以下称“西南双星”)按51%的比例进行控股。而西南双星实际上早已完成了改制,由“国有国营”变为“民有民营”。因此,此举毫无悬念地遭到了后者的联手抵制。在历经数月拉锯式交涉之后,双方一直僵持不下。2月23日,双星集团单方面宣布中止与“西南双星”的合作关系,不再授权后者使用“双星”品牌,并先后中止向上述企业供货,同时在相应的城市建立供货平台以取代上述企业原有的供货平台;后者则以启用自创的“特星”品牌,和向自己控制之下的近3000家零售商推出自有品牌的新产品等手段应对。
   
    一场围绕控股与反控股引发的纷争,最终以争夺双星品牌使用权为诉求,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对双星改制一直给予高度关注的业内人士认为,这场事关双星品牌命运的纷争将向何处发展,值得密切关注……

品牌总网-欣赏图片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名人实业控股销售网络遇阻

    这场轩然大波的起因,源自双星集团于2007年提出的“深化市场改制,建立集团控股的股份制物流平台”的经营决策。
   
    在这一决策之下,当年由汪海主导,被双星集团改制出售,经营体制由“国有国营”转换为“民有民营”,出售给个人经营的近4000家专卖店的经营者,都要对集团提出的“是否同意先进行资产评估和集团控股51%”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答复。按照集团文件的说法,这项工作“得到了市场代理的拥护和支持,目前正在顺利向前推进”。

[NextPage]

 

  但是,这一行动却遭到“西南双星”的联手抵制。
   
    经济导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消息显示,2008年2月17日,双星集团向“西南双星”的龙头企业双星成都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成都双星”)及其负责人下达了一份最后通牒意味的通知,要求后者在两日内对“是否同意先进行资产评估和集团控股51%”作出答复。
   
    2月19日,“成都双星”回函双星集团和汪海:“西南双星”对双星品牌感情不变,坚持做双星不变;由于对控股主体不明确,希望尽快明确控股主体是双星集团,还是名人实业。
 
    2月23日,双星集团向“成都双星”下达《关于解除授权的通知》称,双星集团发现“成都双星”存在“未经我集团允许,申请侵犯我集团利益的商标,试图将我集团商标占为己有”等问题,认为以上行为使双星集团遭受了经济和名誉损失,并就此作出要求“成都双星”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终止授权等声明。通知特别指出,双星集团已经将鞋和服装产品的生产经营权利授给青岛“名人实业”,并要求“成都双星”向“名人实业”交接工作。

    2月25日,“名人实业”从幕后走到前台,通知“成都双星”:公司决定,只将双星产品的地区经营权授予我方控股(持股51%以上)的公司。如果“成都双星”想获得双星产品西南地区代理权,应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日内,到我公司进行具体商谈。
  
    目前导报记者还没有发现“成都双星”针对“名人实业”的书面回复,但3月1日“名人实业”在成都市青羊区另行设立物流平台的事实却显示,“成都双星”拒绝了“名人实业”,或者说选择了放弃。
   
    接下来,包括“成都双星”在内的“西南双星”的众多经营场所,接连有与“名人实业”人员发生冲突事件的消息传来,个别地区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来自青岛市政府和青岛国资委方面的内部消息说,“西南双星”已经向青岛市相关负责人递交了紧急报告,称汪海凭空获得“西南双星”51%股权的想法,有违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的精神,其借双星集团名义授权“名人实业”对其他平等法人的股权进行巧取豪夺的行为更涉嫌以权谋私,请求相关部门调查干预。
   
    由于“西南双星”和济南双星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称“济南双星”)控制了“双星鞋业”4000家零售店中的近3000家,汪海及“名人实业”发起的这场旨在控股销售终端的“圈地运动”,实际上已经因“西南双星”和“济南双星”的抵制直至分道扬镳而以失败告终。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78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