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双星“控权之争”,看未来

双星“控权之争”,看未来

作者:     转贴自:科技日报    点击数:1707


  进入3、4月以来,对于青岛双星的总裁汪海来说,正面临一场严厉的“私有化”全民大检阅,除了股东之争,更要面临公众的审视和媒体的集中采访。

    这几天来,关于双星私有化的报道陡然在全国升温,双星和汪海已经陷入媒体与公众掀起巨大旋涡中,一场隐藏已久深刻的危机终于“姗姗迟来”。

    青岛“五朵金花”光荣时代已逝?

    尽管青岛有着“中国品牌之都”的美誉,但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得益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飞速发展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青岛双星和澳柯玛。

    对于他们的审视,作为熟悉这五家企业的业内人士,我很少在公众场合评价。其实早在2004年10月曾和一些南方企业家在沟通时坦言过,青岛的大企业主宰时代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危机或变革,青岛的名牌崛起未来关键是控制权的问题。这些隐藏的危机在繁荣的品牌声誉表象中都无法真正掩盖其真相,迟早有一天会逐渐浮出水面。这几年海尔的张瑞敏就基本潜心静默了,他很少出现在公众和媒体声音中,其代表言论是:登山半坡缺氧、利润薄如刀片,他在反思的是中国改革开发30年来海尔如何持续发展、如何面对未来。从整个家电行业2005年开始进入真正的寒冬来看,张瑞敏惯有的清醒和危机意识开始浸洇海尔上下内外。

    2006年海信完成了对危机中科龙的并购,从目前效果来看周厚健仍感吃力,除了文化背景和人才流动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规模已经成为制约家电企业健康发展的门槛,海信是要规模还是要经营质量,周厚健费尽心机。但对于海信而言,能够支持其今天仍能在行业性危机面前生存发展乃至逐渐强健的重要原因是当年在合适的时间,海信义无反顾地做了地产,现在海信的地产已跃为青岛地产的龙头。正是2004年前海信掘金商业地产才为海信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而且从海信目前的产品群来看,海信在专注上也逐渐显现出其竞争力,与跨国巨头相比虽有不小差距,但与国内同行相比,海信尚算幸运。虽然,从市场表现来看,海信的CDMA手机项目、电脑项目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收购科龙后的元气仍未恢复,产业整合下一步仍存在很多变数,但就其主业而言,彩电、冰箱、空调三大拳头产品仍有深入挖掘和做精做深的潜力,海信过去走过的弯路正在得到有效矫正。因此,相对而言我对海信的担忧程度略小。

    青岛啤酒在结束了快速收购“一锅烩”时代后,李桂荣和金志国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青啤的真正未来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来自对青岛啤酒的控制权。青啤与美国AB控权之争已经持续了好多年,知青人士认为青啤引进AB是“引狼入室”,青啤现在必须进行控权保卫战。从截止到2007年9月30的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看,前十名无限售条件股东中,美国AB持有流通H股26164.38万股。4月7日来自青岛产权交易所的信息显示,青岛啤酒集团正有意转让的资产包括深圳市青岛啤酒华南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青岛啤酒华南营销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哈尔滨)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22家子公司的国有股权。

    青岛啤酒董秘袁璐说,青啤在扩张初期,每个子公司必须要有两个股东,所以集团就出面,和青啤一起投资创建子公司。青啤的这场战略思路变化在2006年就初显端倪,当年青啤开始整合旗下一些子公司的股权和品牌。2007年后,其战略思路更加明晰,那就是增加对青啤的控制权。而拥有青岛啤酒27%股权的AB集团同时100%控股了哈尔滨啤酒,而作为青啤集团的控股股东——青岛市国资委隶属于青岛市人民政府,是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管理和监督青岛市所属国有资产运营的部门,目前持有青岛啤酒39982万股国家股,占青岛啤酒总股数的30.56%。与美国AB持股比例相差仅有3.56%。因此青岛啤酒解决了控制权的问题,其它问题应该迎刃而解,青啤的产品、口碑、品牌、市场、渠道等都具备相当的实力。

    摆在李桂荣和金志国面前的首要问题显然不言而喻。况且从青啤与AB目前合作的双赢局面来看,青啤并非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命运。

    2008年2月春节回山东途径双星的一些工业园,笔者看到双星在园门口大兴土木地建设类似于佛塔的建筑,问施工人员:观光?还是电梯?答:汪海信佛,现在好多工业园在建类似东西。

    在双星现经营的连锁店门口最显要的标志是一只白猫一只黑猫把守店口,这是双星早期文化中汪海对邓小平老人家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逮着老鼠就是好猫”的敬畏和演绎,而今看到店口把守的这两只尘土垢面的玻璃钢尤物,我们不知所云,是品牌文化还是市场差异化?

[NextPage]

 

  2006年6月笔者曾经到过位于青岛市贵州路5号双星集团的大楼,整个办公室没有往日的繁荣,二楼几乎整层的办公室没人,据带领我参观双星文化的工作人员介绍,正在装修。淹没在从双星创业起生产的所有鞋样中,上万个品种着实眼花缭乱,每一个参观过双星的人对其成长肃然起敬。

    这是几个关于双星我最近几年记忆里最闪亮的章节或片断。

    今天你打开白双星的网站,除了代表高科技的产品航空返回用鞋就是几大链接:双星东风轮胎(转型重组)、双星轮胎(实际上胶南华青,后被双星收购)、双星旅游(主要应是工业旅游),就是关于汪海及其名人汪海杂志。然而曾经的辉煌已是烟消云散,双星走到今天迷失在另类的MBO中,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双星重新审视:中国企业之去向。

    在青岛的“五朵金花”中,海尔曾经有过国有与集体企业属性的争论,张瑞敏也曾经在企业所有权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离真正实施MBO与当年的长虹倪润峰、999的赵新先、TCL的李东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张瑞敏现在更加关注的是海尔怎么走、走向何方。“汪海是敢干的企业家,事实上,汪海的私有化路径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MBO,他所有的动作都是非常隐蔽而且割裂的,每一个情节都好像与私有化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但是将所有的事件相互联系,一条绕过法律的另类MBO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展现出来。”一业内专业人士告诉笔者。

    汪海为推进双星鞋业私有化,之前自方案公布之日起的两年多时间里,投资者和业界的质疑从未间断:收购能力问题,评估中介缺乏资质,以及关联交易违规等,其间也伴随着收购暂停,青岛市国资委介入调查......

    着四面飞来的唾沫,汪海摘去了“双星鞋”国有的“红帽子”,使“双星鞋”这只被誉为“国有制鞋企业中的最后一只恐龙”成为了历史,从此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此后双星的触角伸向了轮胎、机械等领域。对双星的改革也把汪海推上了舆论的漩涡里......

    世人瞩目的双星私有化的“MBO”并不具备像TCL一样的标本价值,甚至,宣布的成果随时都可能摇摇欲坠......

    表面上看,名人实业的最终独立,具有双重意义,在企业领域,非核心产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与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从此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对于“中国鞋王”汪海来说,曾经的创业者终于修成正果,可以继续其“鞋王”生涯......

    媒体的真相调查如今如火如荼,青岛市国资委也是围绕着双星展开系列问话。“值得称道的是,汪海的私有化战略没有聚焦在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上,而是巧妙地发力于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利用国企的运作平台,通过一系列的辗转腾挪,一旦完成了品牌、网络的实际控制,那么,另起炉灶打造自己的双星自然是水到渠成。”有知情人士就名人实业与青岛双星的关系予以清楚的梳理发现:换标,剥离主业,收编网络资源正是双星“私有化”的经典手笔。青岛市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家多做贡献,很早就开始着手企业家的培养和激励工作,海尔张瑞敏、海信周厚健都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虽然在MBO招致全国一片声讨的背景下,这些五朵金花的掌门人均‘安然无恙’”,言外之意事关青岛品牌形象,资本的“婆婆”不能撒手不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澳柯玛的“教父人物”鲁群生却在2006年4月黯然下台,接替他的姜培生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向多元化开刀,力挺澳柯玛三大业务:冰箱冰柜、小家电、电动车。正是这一看似快速果断的决策让澳柯玛陷入更深的危机和困境中。从市场表现和企业经营看,两年来,澳柯玛并没有什么起色,一直纠缠在债务诉讼和应对银行、经销商、供应商的追讨中。外界人士普遍认为是多元化拖累了澳柯玛,是核心竞争力不足、重复性扩张、政府支持力度等才导致澳柯玛沦落到今天地步。实际上,从来避而不谈澳柯玛的问题,是因为旁观者并不清,导致澳柯玛今天的困境只有当事人才能给出真相,即使这些真相有着十足的理由,但青岛市的做法显然是在力挽澳柯玛而不是争论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固然澳柯玛有多元化溃因,但这并非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人的问题,澳柯玛内部政治的纷争有着别样的较量。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78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