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抢夺西南,双星集团内乱

抢夺西南,双星集团内乱

作者:     转贴自:成都商报    点击数:2246


  围绕西南双星的控股权之争,波及的范围正在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近3000家双星专卖店断货。

  “中国鞋业大王”汪海为何如此迫切地想将西南双星控股权收入囊中?西南双星相关负责人为何一再强调双星集团和名人实业的身份差异,并对“双星”、“汪海”这两个品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本报记者昨日再次展开调查,试图揭开“双星内乱”背后真实的利益链条。

  A

  围绕西南双星51%控股权的争夺为何如此激烈?双星成都公司相关人士一语道破:西南双星拥有双星一半以上的销售渠道,加上关联公司济南双星的销售渠道,是整个双星销售体系中最大的一块肥肉。渠道控制权之争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

  挟商标以令诸侯

  汪海抢夺西南肥肉

  断货专卖店扩大到3000家

  目前西南双星最大的问题就是断货。由于双星集团和名人实业停止向西南双星供货,导致川、渝、云、贵超过2000家双星专卖店无货源补充。目前,断货专卖店的数量正在扩大,四川有1000余家,整个川、渝、云、贵市场有2000余家,在全国范围,则有近3000家。此外,西南双星在重庆万州的生产基地被迫暂时关停;但位于成都大邑的生产基地目前仍在正常生产。

  据记者了解,从3月中旬起,双星集团已连续给双星在西南地区的代理商和连锁店主下发了3份《通报》,称只有双星集团和名人实业授权的这些“新平台”才能真正代表双星。这导致了一些连锁店主们左右为难。

  “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双星在成都的经销商马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他其实对于谁控股西南双星并不关心,但是现在因为拿不到货,生意下滑得厉害。马先生表示,只希望双方能尽快解决争端,让专卖店把生意做起来再说。

  一些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断货的经销商,则已经开始脱离西南双星的“老平台”,投奔到名人实业建立的“新平台”,但更多的经销商还在观望。

  在断货的背后,则是一场围绕西南双星控股权的激烈争夺战。

  掌控双星集团多年的汪海历来备受争议,去年由他主导的上市公司青岛双星(7.04,0.05,0.72%,吧)与名人实业的关联交易,被一度怀疑为“倒腾国有资产”。现在,汪海又以“双星”商标使用权号令各地经销商,“归顺”由他控股的名人实业。这一行为遭到了西南双星的坚决抵制。


  西南双星是一块“肥肉”

  双星集团成都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双星成都经营部”,负责双星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营。创立初期,它同许多双星分公司一样,因体制问题举步维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

  1996年,受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委派,时任双星集团副总裁的刘树利来到成都开拓西南市场。彼时,因行业竞争激烈,加之双星国企体制所限,双星各地分公司陆续陷入亏损。

  从1998年起,双星各地分公司开始改制,主要是私人买断、国有资本退出。2004年,双星西南各公司也全部完成改制,形成以刘树利为首、200多位股东共同拥有的私人企业———双星集团成都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当时为了创业,股东们甚至卖掉了房子和车子,并贷款1.1亿元。”西南双星CEO韩俊芝说。

  改制后的双星西南各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刘树利等人的市场开拓能力更是超乎汪海的想像:到2007年底,西南双星不但还清了全部债务,还发展为拥有2000多家连锁经营网络,年销售额过10亿元,增长200多倍。

  西南双星还颇具“西南王”的气势:在成都大邑,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双星西部生产基地,年产1000万双鞋及600万套服装;在重庆万州,投资5000万元建成双星万州生产基地,拥有12条服装及3条皮鞋生产线,年产值两亿。此外,西南双星还投资上亿元,在重庆、贵阳分别建设了物流生产基地。

  改制以来,西南双星连续数年都是双星集团的经营标杆和创利大户,堪称最大的一块“肥肉”。并且西南双星拥有双星一半以上的销售渠道,加上关联公司济南双星的销售渠道,对双星集团或名人实业来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B

  在股权争夺背后,还隐藏着中国驰名商标“双星”和以“W”变形商标为主打的“汪海”牌系列商标的演变。“西南双星对双星品牌感情不变,坚持做双星不变。”西南双星CEO韩俊芝强调是“双星”牌,而不是“汪海”牌。

  西南双星反击

  只认“双星”不认“汪海”

  “双星”牌渐行渐远

  双星集团将鞋和服装产品的生产经营权授权给名人实业,成为改变西南双星命运的关键所在。由于名人实业已经是汪海和青岛双星高管控制的私人公司,这让西南双星难以接受其控股51%的要求。

  西南双星高层人士表示,若是国资部门要求双星集团控股西南双星51%,西南双星将积极配合并及时予以响应;若是名人实业以“双星”授权为由,要挟已经完全改制的双星公司受制于名人实业,并改做“汪海”牌,西南双星坚决不答应。


  公开资料表明,从2000年起,以“汪海”、“WANGHAI”、“W”变形体注册的商标陆续申请注册,这些商标共涉及鞋、服装、体育用品、小商品等多个门类,总计48个。

  双星集团也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上述商标,据称,光广告费就花了数千万元。不过,由于上述商标后来全部转至名人实业旗下,外界纷纷质疑汪海利用双星集团和上市公司的名义推广个人品牌。

  事实上,以“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闻名的“双星”商标,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则是以“W”变形商标为主打的“汪海”牌系列商标。

  记者近日走访成都多家双星专卖店发现,除了店招外,原“双星”商标已经很难看到,显眼位置都是“W”变形商标。在专卖店内,有“双星”商标的运动鞋也几无影踪。

  今年1月,双星集团发出《关于统一连锁店门头形象的通知》,要求各连锁店必须在2008年6月以前,分阶段、有计划地按照新门头设计方案进行装修、更换。记者发现,在新的设计方案中,原来的“双星”商标已经完全被“W”变形商标所取代。

[NextPage]

 

  高端“汪海”西南遇阻

  “按汪海的说法,‘双星’牌主要代表了中低档鞋类产品,推出‘W’形商标的目的是扭转双星鞋过于低端的形象,主攻中高端市场。”双星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称,“汪海”牌准备走类似“李宁”牌的高端路线。但有市场人士指出,放弃双星最擅长的中低端市场,去抢占并不熟悉的高端市场,实为冒险之举;而淡化“双星”这个中国驰名商标,再创新商标,也让业内看得一头雾水。

  西南双星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星主要走中低端线路,在西南体育用品市场上,无论市场占有率,还是销售额,都已经是第一位。“也许其他品牌更高端,但从绝对销量和遍布城乡的销售网点看,双星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汪海认为双星走中低端线路没利润,这是非常错误的。”该人士举例说,家乐福销售的商品并不算高档,但并不妨碍它成长为全球零售巨头。“我们希望双星的产品就像家乐福销售的产品那样,也许不算高档,但绝对是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需要的产品。”

  C

  在成都双星等的要求下,青岛国资委成立专门小组展开调查。已经激战多时的西南双星与双星集团代表坐到了谈判桌前。

  青岛国资委介入

  谈判尚无进展

  西南双星打算贴牌生产

  被双星集团闪电解除品牌授权的西南双星,如今不得不重新思考今后的出路。记者从西南双星获悉,为了挽回损失,公司正在加紧贴牌生产的谈判,暂时停产的万州生产基地有望在近期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

  据西南双星重庆公司董事长王巍峰介绍,重庆万州天子工业园的双星生产基地已经停产10多天,造成了500万元的直接损失。王表示,目前公司已经着手考虑,将在短时间内自创一个类似“双星”的品牌,继续走过去一直坚持的“优质低价”道路。同时,王希望通过自创品牌可以摆脱名人实业的控制,并将“逃离”西南双星的专卖店大部分抢回来。

  另据了解,由于西南双星及关联公司拥有3000家连锁店,其渠道优势明显,目前已吸引了国内另外的知名品牌的注意,并已经与西南双星进行初步谈判,欲借道西南双星的渠道优势,共同打造西南大众体育休闲品牌的新格局。

  王巍峰也表示,考虑到自创品牌筹备时间太长,公司可能先做贴牌代工,但具体给哪家代工还没确定。

  青岛国资委介入

  据了解,双星成都公司、重庆公司、昆明公司、贵阳公司等已经联名上书青岛市委、市政府,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此事。

  在双星集团成都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向青岛市委、市政府递交的《关于双星事件的紧急报告》中,直指“名人实业假借双星集团名义单方撕毁合同(指未到期即解除授权),是为谋私利不顾国企发展大局、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

  这份报告列举了成都双星拒绝由名人实业对其控股的理由:成都双星及西南其他公司经改制后国有资产已经全部退出,跟双星集团已无产权和隶属关系,双星集团无权强行要求由名人实业对其控股;根据双星集团此前的授权书,双星集团给成都双星的商标授权并未到期;名人实业的控股股东已经是汪海等自然人,此次事件的背后,是有人利用双星集团的名义牟取私利。

  随后,青岛市国资委成立了专门小组展开调查。2008年3月中旬,在青岛市国资委的主持下,已经激战多时的西南双星与双星集团代表终于坐在了一起,就控股权问题“好好谈一谈”。不过,韩俊芝表示,由于目前双方分歧太大,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消息表明,当地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态,为确保“双星”这个中国驰名商标的长远发展,将尽快、妥善处置双星集团、名人实业和各地销售商的争议。

  记者获得最新消息是,双星集团今日将在青岛就控股权纷争举行新闻发布会。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107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