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在经历了2007年的搬迁现象后,与身在山东的部分韩资企业“半夜逃离”相比,主要“驻扎”于珠三角的港资和台资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似乎都到达了另一个阶段——站在“拐点”上徘徊。
他们已体会到:光是撤离,不是办法。
近日广东省外经贸厅有专题调研认为,广东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转移搬迁现象。在2007年珠三角的外迁企业中,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其中90%以上是港台企业。
3月25~26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东莞调研时强调要切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副代表汤敏也曾告诫,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问题上,不能成为“先驱”就可能成为“先烈”。
“只要不是‘只死不生’,只要有能替代的产业,没有竞争力的就让它撤走吧。”昨日,有产业经济专家提出,珠三角已经到了展开经济转型的“拐点”,要实现这种转型,就必须允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到底这条路该怎么走?珠三角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挑战是什么?本报记者分别对深圳的港资企业和东莞的台资企业进行了调查。
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是挑战更是机遇
专家认为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忍受“拐点”慢速
深圳
篇
搬还是不搬?这是个问题。本来在深圳的港资企业华谊仪表公司已经“搬”出深圳5年多,这个国际知名仪表企业可谓领去年才凸现的搬迁现象风气之先。
一条不轻松的“搬迁”路
稍微留意的人会看到华谊仪表公司的数字万用表产地,已经由深圳“偷偷”换成了东莞。然而,不为人知的“迁徙之苦”只有华谊仪表公司总经理田军才能慢慢体味。
落户东莞五年多的华谊仪表公司在公司简介中称:“东莞华仪仪表科技有限公司是发展中的华谊又一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公司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1.5万平方米的中央空调系统厂房。”这与深圳赛格工业园的办公大楼9层仅300平方米的“遗留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2002年,这个走过20年风风雨雨,与深圳一起成长起来的国际知名仪表企业,搬迁至东莞清溪镇这个2万平方米的“园林式”工厂。
在2007年深圳企业“搬迁大潮”到来之前,华谊早已在东莞据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外界感叹它有“先见之明”的原因。然而,田军却表示,这更多的是无奈。“最初,是希望把分散在深圳各处的生产基地集中在一起,整合资源发展,所以将生产基地搬到了东莞。公司经营、研发、销售系统则留在深圳。哪知由于征税属地政策的限制,不允许经营分离,公司只能整体迁离深圳,仅留下赛格工业园这个办公区。”
“如果深圳给地,我们马上搬回去。” 田军不止一次这样感慨。然而,日益上涨的深圳地价成为他心中挥不去的痛,深圳最后的300平方米“国土”,只能是心理安慰了。
“‘搬家’后一切都得重新开始。”随之而来的“人才荒”让田军措手不及:离开深圳这几年,这个年产值1.3亿元的仪表仪器企业,流失了50%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老员工及3名销售骨干。搬迁之时,为了留住员工华谊提出加薪1000~2000元,但这些员工大多因为家人在深圳,或已经在深圳安家置业,没法离开深圳。
另外,信息渠道也不如以前通畅。华谊现在的东莞清溪小镇,远离仪表行业所需要的信息中心。而一些成熟的政府资源也逐渐丧失。
“现在华谊的香港老板也有些后悔,但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没有回头路。”未来的路怎么走,是田军和当初一起创业的高层们思考的问题。
[NextPage]
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曾在交流中告诉他们,深圳无法满足土地要求而将生产基地外迁,但可将研发、销售、结算等部门放在深圳,将深圳变成公司总部。田军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他说:“生产基地不可能迁回深圳,但可以成为独立法人。研发不能完全与生产分离,但可以把产品中的十来个高科技部分迁回深圳,在关外生产。”
在深圳的港资企业中,华谊的搬迁过程有着很大的代表性。
东莞
篇
作为珠三角的另一个制造业重镇,东莞要面对的是台商企业的搬迁转移。在种种生产要素不断变化,同时东莞自身提出“双转型”的背景下,台商们真的要舍弃东莞吗?
“此前有媒体称东莞台企已经有500多家搬离东莞,这个数据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东莞市台商协会赵秘书长笑着说。就台商协会掌握的情况,今年年初到现在,东莞市32个镇区只有61家台企外迁或者停止生产。
“而2007年的情况也没有媒体说的那么严重。东莞市外经贸局给我们(台商协会)的数据是,2007年在东莞市结束营业,包括自动停产或者外迁的台企只有220多家,但是新进的台商企业却有25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达11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外迁企业的几倍。”赵说。
“我们企业是做工厂的,说外迁就外迁?没那么简单的事情,又不是皮包公司。”赵秘书长对于传闻的大量台企外迁仍持谨慎态度。“要有时间建新的工厂,要搬设备,要解决在东莞遗留的问题,最早也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但是赵秘书长也没有否认,确实有一些东莞的大型台企曾组团去印度、越南和柬埔寨进行考察,也去了国内的一些城市。“企业会对这些国家和内地城市进行综合评估,东莞现在提出的‘双转型’,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内地城市,也许几年之后也会出现,这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他说。
“企业的经营是要分短、中、长期来考虑的,东莞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政策也很明朗,这些都是东莞的优势。”在赵看来,简单出走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中国有着13亿的内销市场,这也是东莞台商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具备一定实力的台资企业正在转型自创品牌,主攻内销市场。
如何扶助东莞台企留在东莞升级已被东莞政府纳入重要议程。近日东莞市政府专门与东莞台商协会合作,成立了一个“推动台资升级转型功能委员会”,帮助推动台资企业的升级转型。同时,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也在陆续推出中。据赵秘书长透露,目前东莞市政府正在与有关部门协商,准备在东莞建立一个“保税区”,或者采取先销后税的方式,扩大出口和内需。
产业升级
像爬台阶更像跨陷阱
“30年的超高速发展让珠三角成了‘排头兵’,最先享受成果,也往往最先遇到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卫平刚刚完成了与省发改委合作的联合调研。“我们为什么要把产业升级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专门研究?是因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拐点’性的变化,需要进行‘方向性’的转换。”
朱卫平认为,珠三角的搬迁现象都属经济转型的必然成本。“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消耗成本数量扩张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它以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和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为前提和基础,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
在他看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发展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以浦东开发为标志的长江三角洲的崛起形成了两大区域“并驾齐驱”的竞争局面,市场需求由此前供不应求的“短缺”态势转变为供过于求的“过剩”态势,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也开始由“无限供给”逐步转变为“有限供给”。
“但是,全面的、大幅度的‘拐点’性环境变化主要发生于近两三年,这种变化集中表现资源和市场两大壁垒,像两面高墙一样挡住了珠江三角洲现有产业发展模式的去路。”他表示,“无疑,珠三角的经济转型要依靠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就像爬台阶,更像跨陷阱,能够跨越就不断前进,一旦落入陷阱前进的进程就会中断。前者如韩国,后者则如南美的巴西、秘鲁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等国都陷入了长期徘徊的尴尬境地。”
“升级”远比“转移”重要
朱卫平认为,“升级”远比“转移”重要:“花力气留下要离开的企业,还不如花力气培养新的能替代的企业。”他表示:“这个过程要允许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要给经济转型足够的时间。”他认为,这好比汽车开在直路上可以有70公里的时速,但是到了拐弯时就得忍受60公里甚至更慢的时速。
朱卫平为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三种可行模式:1.“链条升级”模式——由贴牌生产转为自主品牌;由产品制造发展为设备制造;从辅助零部件制造发展为关键零部件制造。该模式适用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乎所有产业,尤其适用于处于价值链低端加工组装环境的电子信息产业。
2.“腾笼换鸟”模式——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出去,将有限的空间用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历程,都是不断“腾笼换鸟”的过程。该模式适用于包括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在内的传统产业。
3.“资源替代”模式——以资本替代劳动,通过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劳动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来部分替代劳动,特别是低技术含量的手工或半手工劳动。该模式适用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107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