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让“体育”成为晋江新名片

让“体育”成为晋江新名片

作者:     转贴自:晋江经济报    点击数:950


  上周五,来自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的数名专家和北大成长性企业总裁班近六十名学员欢聚一堂,到晋江就“企业如何做好体育营销”的主题展开了积极充分的讨论。
  借此机会,结合晋江去年年底被成功授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这一热点,记者特邀相关专家和学员代表做客本报“会客厅”,就晋江政府及企业如何运作、发展体育基地进行了交流。

  对话嘉宾

  原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主任 许增武

  北京百富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建利

  湖北新长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童胜

  品牌是晋江优势

  《晋江经济报》:相比成都、深圳,你们认为晋江发展体育产业基地有哪些优势?

  许增武:应该说,晋江这次成功获得“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与晋江现有体育产业基础密不可分。据我了解,晋江是中国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体育产品涵盖运动鞋、运动服装、运动器械等。

  深圳、成都两大体育产业基地虽然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氛围十分浓厚,但他们的在体育实体产业上不如晋江,在体育产品品牌上不如晋江。当然,“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落户晋江,也可以补足晋江在体育配套设施的不足,并培育晋江乃至泉州地区的体育消费氛围,打造晋江的体育文化。

  刘建利:晋江是品牌之都,尤其是体育用品品牌在国内占据着重要地位。晋江的企业多、品牌知名度高,这就是晋江绝对的优势。反过来,体育产业基地也有利于强化晋江的品牌。

  另外,我想晋江打造体育产业基地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产业的集群效应。体育用品企业聚集、企业销售渠道的先进、营销队伍规模巨大,这都是优势。我认为,以后在晋江企业的终端上卖的不仅仅是晋江制造的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终端展示晋江的生活方式和晋江体育的概念。

  政府要做“中间人”

  《晋江经济报》:你们觉得本地政府应该在这起一个什么角色?

  许增武:晋江是继深圳、成都之后第三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晋江作为县级市,政府应该要举全市之力来发展体育产业,打出打造体育城市的口号。据我了解,晋江提出了“打造体育城市”这么一个口号,我认为这一点非常超前,通过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晋江可以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家体育总局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体育的力量推动晋江发展。

  同时,政府要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强体育用品产业,做大体育休闲市场,善于引导,给企业争取更多的动力源,以此推进体育生活化,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童胜:作为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最重要的就是体育氛围。因此,我觉得政府应该要在体育环境的营造上下工夫,大力倡导、培养这种运动的氛围。比如,明确在每一个街道、社区建设体育生活化社区的措施,支出一笔费用为各个生活小区购买相关运动设备等等。虽然晋江的体育品牌企业很多,但如果靠某一个单一企业是无法做到的。

  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体育产业基地的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引进更多好的技术,培养更专业的人才。政府在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中能够为企业牵线搭桥,在赛事资源分享、活动开展、品牌推广、科技研发等方面做企业的“中间人”。

  非体育产业向“体育”靠拢

  《晋江经济报》:你们对晋江发展体育产业基地还有些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许增武:晋江可以与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合作,拟建一批国家级训练基地。比如说篮球队训练基地、游泳和跳水队训练基地等等。同时也要积极要引进高端的项目赛事,比如高尔夫球、赛马、网球、帆船运动等项目,以带动晋江品牌的升级。

  另外,晋江还将积极开拓国内外体育训练和培训市场,吸引东南亚国家队、港台运动队和各省市运动队来晋江训练。同时利用训练基地的综合影响力,充分开发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培训市场,举办各类体育主题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刘建利:我认为要鼓励晋企介入体育产业。据我所知,除了鞋服外,晋江还有许多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比如陶瓷、食品、制伞等,这些行业同样也应该积极主动开发与主业相关的体育产品。

  比如,晋江的食品企业可以开发运动食品和功能性饮料,陶瓷企业可开发体育艺术陶瓷工艺品、玩具企业可开发运动概念玩具和纪念品,借助体育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晋江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鞋服行业,如此它的内涵也会得到极大地丰富。

  童胜:我认为一个是要增强晋江品牌的曝光率。通过经常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吸引国家运动队来晋江集训,这样对晋江的曝光率就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会提升晋江的品牌附加值。

  另一个就是借助体育基地和各项赛事所带来的人群,引进商务地产投资项目,把这里打造成以体育为主题,集商务办公、酒店、娱乐、旅游、住宿、别墅、展览、商贸等于一体的时尚休闲区域,使之成为海内外成功人士的“第二居所”。

 

 

http://blog.ppzw.com/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