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福建省长乐市是200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现有各类纺织企业774家,从业人员13.1万人。目前已形成化纤、纺纱、针织、染整、服装等特色产业。2007年纺织业总产值达到313.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2月25日,记者专访了长乐经济贸易局副局长郑航。
记者:2008年,中国纺织行业必然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贸易壁垒等诸多不利因素,长乐作为中国知名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如何面对这种形势?又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郑航:2008年,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与日益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是长乐市纺织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面对土地紧张、劳动力资源短缺、石油价格波动以及节能减排持续推进,使得作为传统产业的福建长乐纺织业,面临更大的创新升级压力。新形势下,长乐对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在加快化纤、棉纺、针织经编的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今年长乐将推动织造、印染、非织造布、服装等薄弱环节项目建设,形成纺织产业链条完整的新格局。
记者:也就是说,2008年,长乐市纺织产业将会有一些大的结构性转变。具体将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郑航:首先,我们将引导化纤业向上游化纤原料产业延伸发展,大力推动芳烃、EG、PTA及锦纶PA66、CPL等化纤原料项目的建设,拓展差别化新型纤维、功能性纤维在化纤产品中的比重。同时,扶持化纤企业新型纤维开发应用到下游经编产业,形成高效益终端产品。其次,棉纺业要着力控制普梳、纯涤产品产能。鼓励企业增加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并推广应用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工艺技术,开发棉及棉混纺、精梳高支、新型纺织纤维等纱线;鼓励企业延伸发展与涤纶、锦纶化纤纱线产品配套的织造业,引进无梭织布机,扩大面料坯布的生产规模,形成综合效益。
第三,培育针织经编行业的龙头企业。以经编科技园区的建成投产为契机,支持优势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提高长乐经编行业企业的工艺设计能力,开发国际流行的高档经编面料;并加大新型差别化纤维及氨纶、低弹涤纶丝、高弹锦纶丝、高收缩等弹性纤维的应用。在不断提升经编服装、花边面料优势的同时,加紧开发高技术含量的经编装饰、产业用面料,促进经编产业升级。
同时,以扩大特色服装产品和创品牌为切入点,大量引进以长乐纺织品面料、辅料为原料的服装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提升休闲运动装、羽绒防寒服、针织内外衣、童装等的特色服装品种优势,形成长乐精品服装。
记者:在节能减排方面,长乐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介绍?
郑航:2008年,长乐市将对印染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环保措施,建设好金峰镇和松下镇的染整集控区。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统计监测体系,加大考核力度,继续抓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同时,以大型印染企业为依托,应用高新技术,开发多功能的新型印染面料;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并获得生态纺织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双绿色认证。
总之,2008年,长乐还将继续加强行业引导,加快规模扩展和自主品牌建设,完善纺织产业创新体系,更好地推动产品检测体系和优势产品行业标准。
广东佛山:注重设计研发
广东佛山原环市街道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第二个“中国童装名镇”,是以朝安路环市童服城和建设中的童服会展中心、童服交易市场为中心,形成了多个童服产业群,聚集了童服生产厂近1000多家,2003年童服产销值超过20亿元。记者采访了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祖庙街道办事处主任关卫国。
2006年7月,佛山市禅城区的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1镇8街合并为1镇3街,环市街道连同其他三个街道组成祖庙街道。目前,祖庙街道经过对童装产业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本地城市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初步提出当前“佛山童装”作为一个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方向。
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童装产业。优化提升童装被列为2008年祖庙街道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祖庙街道计划用2年时间,对童服产业实行结构性改造,将童服产业由生产加工型集群向产品设计、人才培训、产业信息、产品流转及童装文化等方向重点发展,促进佛山童装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依托行业协会,强化设计人才。在人才方面,祖庙街道以设在佛山环市童装创新中心内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童装发展中心”为平台,联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纺织服装院校,以及部分童装企业的设计师到童装创新中心设立设计工作室;通过与服装院校联合举办童装设计培训班、各生产工序技术工人培训,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加强信息开发,推动信息化升级。原环市街道与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国国际童装网”,以此为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满足了童装企业在“中国国际童装网”上免费提供发布企业资讯、招聘、采购等信息。
加强产业交流,宣传区域品牌。祖庙街道不定期邀请服装设计师协会有关领导,各类专家学者到佛山环市童装创新中心开设讲座和指导工作,并组织专家编写年鉴或中国童装产业发展报告,组织发布中国童装流行趋势发布等产业高端研究。
以文化为产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根据佛山市禅城区“传奇古镇,创意禅城”的文化发展思路,祖庙街道将把童装文化作为提升佛山童装产业发展水平的新亮点,利用商业地产、物流、交通、酒店、文化传播等相关途径推广童装文化,拓展产业空间。
近年来,虎门镇服装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全镇服装业产值80多亿,利润4.5亿,服装年产逾亿件,拥有5000多个商标,销售额达135亿元。
广东虎门:打响区域品牌
去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门服装交易会组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虎门为目标,扎实推进商城建设,稳步提升产业影响,在产业发展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组织名牌申报,推进品牌战略。区域品牌的创建,对于提高虎门服装品牌团队的集体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组委会围绕镇委、镇政府发展虎门“四大名片”思路,初步制定了虎门区域品牌发展的意见,为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树立了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提高中介水平,解决人才短缺。人才短缺问题困扰着我镇企业的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是虎门服装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之一。为了帮助服装企业尽快招到合适人才,镇组织人事办、镇服协组织智力人才市场、虎门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于3月31日联合举办了首届虎门服装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吸引了近70家服装企业进场招聘,提供了数百个服装专业岗位,上千名求职者涌入现场应聘,以纯集团、松鹰实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均悉数到场。
扩大区域合作,进行产业评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扩大虎门服装的影响力,拓展更广阔的市场资源,虎门服装协会坚持以促进交流合作为主旨,深入开展各项考察活动,先后与宜昌等地展开经贸往来。
开展论坛讲座,组织技能培训。2007年,协会组织了多场内容丰富的产业论坛和讲座,解决了许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去年先后举办了企业创建出口品牌讲座、流行面料趋势讲座、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培训,开展了服装设计师供需对话沙龙及制衣车间流程改善分享会等。
提升服务水平深化品牌战略。2008年,虎门镇将积极筹备成立面辅料协会,在现有的面辅料一平方公里商圈的产业基础上尽快落实政府产业引导发展的思路,筹备成立东莞虎门服装服饰行业协会面辅料分会,凝聚产业精英,促进合作共赢。另外,着力打造时尚名城,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更多企业争创名牌,打造“虎门服装”区域品牌。
江苏南通:产业与市场并举发展
南通家纺产业是在家庭作坊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南通家纺生产、销售企业近200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1500多家,超亿元企业10多家,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2007年总销售额达400亿元,出口供货额6亿美元,并且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占全国家纺行业的70%,形成了以海门叠石桥和通州志浩市场为依托的国内最大的家纺产品研发、生产、集散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南通家纺产业集群的发展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
[NextPage]
“名品”战略升级集群品牌
在南通市政府的推动下,自2000年起,南通家纺企业便开始实施名牌产品战略,走科学发展之路。到目前为止,南通家纺已经涌现出4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江苏名牌、30个市名牌。特别是2007年,凯盛、紫罗兰等11家会员企业的产品一举夺得11个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这是南通家纺产业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7年,南通通州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命名为“中国家纺名城”。
专业市场带动产业规模
以叠石桥市场为代表的南通家纺产业与市场并举发展,在专业化市场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工贸联动和集聚发展的最好典范。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5000多人的南通家纺营销队伍,通过建立600多家直营店、特许经营、店中店、网络店铺等多种经营模式,把南通家纺产品销售到全国绝大部分大中城市。
同时,依托南通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南通家纺企业走出国门,400多个家纺企业先后在东欧、南美、南非、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400多家境外企业,境外销售额超2亿多美元。国内外众多家纺知名企业也纷纷在南通设立产销基地,韩、日、美等众多海外跨国公司与南通家纺企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
平台建设提升集群内涵
目前,中国家纺协会已在南通建立了中国家纺艺术中心、中国家纺产品开发中心以及中国家纺流行趋势推广基地,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国家纺设计师培训基地。同时,随着中国家纺研发基地、国家级家纺信息中心、叠石桥国际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各级版权管理办公室、物流中心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对提升南通家纺产品的品位和功能,增强物流、信息流和促进市场繁荣兴旺起着关键性作用。
河南安阳:资源与规模合理配置
2007年,河南省安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称号,是河南省第一个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安阳市以传统针织内衣加工为主,集纺织、漂染、印花、缝纫于一体。拥有柏庄工贸内衣城、豫北内衣城、华豫纺织工业园等6个规模较大服装工业园区,共有8000余家门面摊位,形成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相配套的完善的产业链条,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内衣交易集散地。产品主要销往我国中西部及农村市场。据安阳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安阳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结构松散的弊端,知名度也迫切需要提高。对此,2008年,安阳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打造和提升该产业集群。
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较完整的供应链条
到2007年底,安阳市拥有安阳华豫纺织工业园等六个服装特色产业园区和3000余家针织服装企业,已引进国内外的米波澜、璟璐、爱博尔、猫王、依丽雅、丹瑞、红胸鸟、安琪诺尔等数十个知名品牌。尤其是服装园区的形成和发展,为安阳针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要强化集群分工,形成纺织、印染、服装加工、销售、物流专业化和行业内部专业的合理配置,形成集群间乃至集群与国际间的有机关联,使每个关联区域和部门都能够成为一个集群的发展动力源泉和支撑。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集群科技竞争力
目前,安阳服装产业集群还处于价值链低端,急待创新和产业升级。由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共同投资600万元的科技信息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2008年年底完工。科技信息中心建成后,将设置针织产业、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经营中心等一系列中介服务组织,专门从事内衣设计、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展示、平台交易等,为针织服装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规模整体控制发展,重点培植龙头企业
在新的一年里,安阳市将在加强园区建设的同时,适度控制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对企业效率的考核,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从而形成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asp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