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世界再次聚焦达沃斯。 因为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著名滑雪胜地达沃斯拉开帷幕。 27位国家或政府首脑,110多位政府部长以及众多知名企业领导人和政界人士出席本次为期5天的会议。 像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美国国务卿赖斯都到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合作创新的力量”。无疑,美国次贷危机、能源价格和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是本次年会的关注焦点。 尽管市场对美联储周二的大幅降息行动表示了谨慎欢迎,但是商业领袖仍然呼吁全球范围的强有力行动。 “市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领导力,无论是全球还是地区层次,似乎正缺乏领导力,”私募公司黑石的咨询业务主管斯图津斯基说。“除非市场看到更多基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领导力,你将继续感到担忧和沮丧。”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管罗奇称,美联储已经被市场恐慌情绪所左右。“联储可能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而这将为我们带来另一场泡沫经济。”罗奇说。 另一值得关注的是,冯军成为唯一一位参会的中国企业界代表。本次大会有150家企业参与,大约有十家企业被选中加入委员会,爱国者近年在品牌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赢得了参会人士的一致首肯,冯军也被大会聘请为全球青年领袖“品牌顾问”,组委会也希望能够从华旗爱国者的品牌管理经验得到一些收获。 2008年1月23日 北京晨报23日发表文章,揭示《达娃之争暂停真相:是时候重新分配利益》。文章摘要如一下: 在政府部门推动下,达能与娃哈哈的争论终于进入新的阶段,暂停诉讼、重启谈判。就在谈判无法推动的传言中,范易谋突然辞去了合资公司董事长一职,此举意在何为?真如业界一直叫喊的“达能终于退让”了吗?还是又一次的公关筹码? 由于此前有消息显示,达能已经降低收购股权的谈判底线,此次范易谋辞职似乎预示着“达能进一步退让”,但这能否为娃哈哈接受还是未知数。据知情人士透露,范易谋辞职当天,两国政府部门主持的“工作性会议”中,达能方提出了将所有合资公司和非合资公司重新整合的和解方案,组成一家新的公司并上市;而娃哈哈方则要求达能方首先“澄清双方纠纷的事实真相”。 由于有消息称,此轮和谈终止期限是2月底,一旦和谈不成,双方将重提诉讼,其实那将是双方都不愿面对的,所以到2月底这40天大限内,则是双方试探对方底线的最紧要关头。招式1 “法律战”各胜半场。范:动手前充分准备——作为挑起争端的“鹰派人物”,范易谋在动手前详尽地整理了己方的优势所在:商标转让合同、宗庆后私设非合资公司等,都让范易谋相信肯定“十拿十稳”。所以他首先在斯德哥尔摩提起了8项仲裁,然后又在美国对宗庆后妻女提起诉讼,甚至在欧洲对非合资公司的供应商都提出了诉讼。宗:硬态度“抗争到底”——法律战开始时,宗庆后很被动,尤其是妻女都被起诉之后,他强调“要抗争到底”。所以首先对商标转让合同进行了终止仲裁,紧接着又对范易谋等人提起了诉讼。 “商标转让”仲裁在杭州落幕后,宗庆后终于可以开心了,而在国内对范易谋等人诉讼的节节胜利也让他大大松了口气:“你不是说要诉诸法律吗?我就跟你打官司。” 招式2 “口水战”达能占上风。范:树立理性、规范形象——作为一家跨国公司,达能深知当地舆论的重要性,而他采取的方法也很简单,请公关公司代劳,既熟悉公关业务,又熟悉媒体心理,更熟知市场状况,所以在“公关战”中,达能始终以理性、规范以及与媒体的良好关系,牢牢占据上风。宗:扛民族旗帜硬抗——“达能花了500万元请奥美。”娃哈哈一位高层表示,对奥美的公关能力,他深表佩服,但娃哈哈舍不得花这个钱。宗庆后并不是省油的灯,数次逆转舆论的惊人之举也让达能心有余悸,尤其是去年7月份在杭州召开全国300多家媒体参加的发布会,充分展示自己力扛“民族旗帜”硬派形象的同时,也给娃哈哈做了全国性的免费广告。 招式3 “感情战”娃哈哈占上风。宗:品牌创造者身份难动摇——宗庆后在这一回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娃哈哈员工来讲,他一直被称为“父亲”;对广大民众来讲,他是“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的创造者。范:亲民政策收效甚微——达能在感情战上也投入不小:向娃哈哈员工承诺工资、奖金;向民众解释,“达能并购娃哈哈之后,娃哈哈品牌还是属于中国人的。”但这些做法收效甚微。当他看到娃哈哈每次开会现场都挂着“宗总,我们爱你”的条幅时,他就该想到这点。 记者观察 “达娃”真相:是时候重新分配利益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这句话概括任何合作都不为过。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曾被列为民营企业引入外资的典范,突然之间爆发,并且问题一扯就扯到了十年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是时候重新分配利益了。”“一方绑架民族精神,一方绑架法律概念,目的都是想胁迫政府,迫使政府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取向,大家事实上都是被蒙蔽的。”这是学界给出的普遍看法。 2008年1月23日 新浪科技:据国外媒体报道,《财富》杂志今日公布了美国2008年100家“最佳雇主”,谷歌因股价突破700美元,99%员工获期权而成为最热门的求职企业,名列排行榜第一。 此外,排名前十的企业还有思科和高通,分列第6位和第8位,eBay排名第68位,Adobe公司排名第40位,微软和雅虎分列排名第86位和第87位,德仪排名第100位。 这份榜单为《财富》杂志与旧金山Great Place to Work Institute调查公司合作推出,406家企业参与调查,近10万雇员接受问卷调查,在对入榜企业在2006年营收、雇员人数、薪水、福利、医疗保健、专业培训、员工生活、妇女和少数民族所占比例等方面横向比较,评选出2008年有望被求职者热捧的100家企业。
[NextPage]
据悉,排名榜首的谷歌2006年总营收达106亿美元,美国员工8134位,海外员工4114位,女员工占33%,在2007年增加3039个职位,增长率达60%,应聘人数超过76万人,一年内专业培训120个小时。 排名第6位的思科2006年总营收为285亿美元,美国员工32160位,海外员工17965位,2007年增加4700个职位,增长率17%,应聘人数超过45万。排名第86位的微软2006年总营收超511亿美元,美国员工数47645位,海外员工30920位,2007年增加3409个职位,增长率8%,应聘人数为12万人,一年内专业培训40个小时。排名第87位的雅虎2006年总营收超64亿美元,美国员工数7915位,海外员工4601位,2007年增加1084个职位,增长率16%,应聘人数近10万人。 2008年1月23日 杭州日报:23日从张小泉集团公司传出消息,百年老字号“张小泉”实施二次改制,引进战略合作者上海富春控股集团,彻底改善股本结构,目标是将“张小泉”这一刀剪老字号打造成五金产业的国际一流品牌。 “张小泉”已是中国刀剪老字号的第一品牌。2000年,企业转制成为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职工持股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国际品牌抢滩登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张小泉”的股权结构、用人机制等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品牌推广等方面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张小泉”将老字号品牌发扬光大的一大课题。 据了解,这次富春控股与“张小泉”实现战略合作,使“张小泉”的注册资金扩大一倍,股本结构彻底改善。目前,“张小泉”下一步的发展蓝图已经拟就:计划征地300—500亩,建立一个以“张小泉”为龙头的五金产业园区;产品的款式、质量要以国际名牌“双立人”为标杆,打造世界一流品牌;不惜重金引进人才,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研发团队;通过3至5年的时间,力争在地级市开发300家—500家“张小泉”门店。 “张小泉”成名至今已有345年的历史,1997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其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张小泉”产量2975.85万把,销售收入9561.3万元,上交利税757万元,较上年又有稳步增长。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骆旭升认为,这次杭城老字号与民营资本实施战略合作,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也是老字号在体制、融资方面革新的一个突破。 2006年1月23日 新华网:全球最大啤酒酿造商、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InBev)23日同意以约7.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褔建雪津啤酒厂。这一收购将使英博成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啤酒市场中的第二大啤酒酿造商,占市场份额12%,仅次于青岛啤酒集团。英博首席执行官巴西人布里托说,雪津牌啤酒将成为英博全球五大畅销品牌之一。他还透露,数据表明雪津啤酒厂是中国啤酒酿造业中盈利最高的厂商之一,因此这一收购是值得的。这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强英博在中国东南沿海市场的份额。 以生产贝克啤酒等闻名的英博集团是由比利时英特布鲁公司和巴西美洲饮料公司合并而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欧美国家近年啤酒市场萎缩,而中国市场正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成长。因此,国际啤酒生产商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而已进入中国多年的英博更是把在华扩张作为全球战略重点。 2005年1月23日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在以奇速赶超全球其他国家,可以略为夸张地说,欧莱雅在中国8年时间做的事情与整个欧莱雅集团成立近100年来所做的一样多、一样好。”说这句话的裴天瑞有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却是一位法国人。他常年在巴黎办公,却几乎每个假期有空的时候都会选择在中国度过。 裴天瑞,欧莱雅集团亚洲区总经理,“将羽西和小护士纳入欧莱雅的品牌体系,是对欧莱雅在中国市场整个产品系列的完善。因为欧莱雅集团下原本的17个国际知名大品牌来自法国、欧洲、美国和日本,具备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但是却缺少中国品牌。” “必须要有适当的距离、通过放射性的眼光来看各种品牌的相互融合。如果离得太近,就很难发现每个品牌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裴天瑞表示。挑战宝洁“作为全球第一大的化妆品公司,我们毫无疑问希望在中国和亚洲也成为NO.1。”裴天瑞说。“欧莱雅中国成立于1997年,在2000年的时候排名中国市场第十,但是从2004年看,在亚洲市场和中国市场都已成为第二,相比于早进入中国20年、25年的竞争对手来说,中国的欧莱雅还很年轻,所以我们要保持谦虚。不过,我们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充满信心。”“我们喜欢竞争,尊重竞争对手。只有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市场的扩大才有利于欧莱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最终获利的是消费者。” 为了实现NO.1这一战略性目标,欧莱雅将采用“每一个品牌实现突破,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我们每一个品牌都有很大的抱负。” 2005年1月23日 第一财经日报:1月23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欧洲商业传媒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国内商业信息市场的专有领域,结合具体项目在数据库开发及营销模式上进行合作,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与市场经验,不断深入拓展国内的专业商业信息市场。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asp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