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魁尔奇(John Quelch)的观点。 如果客户对于尼龙、莱卡等这些相关创新概念一无所知时,杜邦(Dupont)的股东还会有如此高的价值吗?作为终端产品品牌的英特尔,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销售目前为零,但却建立了用户需求推动力,这就是每一个PC制造商都与它合作并且在自己的产品和广告上都有英特尔的标识。其他零部件品牌还包括Goretex、Teflon以及波音787 Dreamliner.通用和微软这样最早的B2B厂商,现在也将B2B和B2C的营销模式相混合,因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建立了品牌认知度。但是这些向其他企业销售产品的公司,却以他们强烈的愿望和需求去接触终端消费者。这也构成了他们在创新领域比较优势的来源。 埃森哲咨询(Accenture)从不向消费者销售任何产品。但是它的由高尔夫运动员老虎伍兹做广告的“Performance Delivered”战役却为该品牌在成千上万的公司潜在员工或咨询者中建立了积极的品牌认知度。这种通过邀请顶级客户群的激发价值是不可被低估的。 众多“企业对企业”(B2B)电子商务企业CEO们都习惯将市场营销界定于对消费者商品买卖的品牌领域。事实上,他们的观点有所偏颇,世界最著名的品牌评估公司Interbrand的前十位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微软、因特尔、IBM以及通用等企业从B2B型营销模式所获得的利润远大于以消费者为营销对象所获的利润。 哈佛商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期对全球顶级B2B品牌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为我们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CEO对自己的品牌要有像啦啦队员那样的激情,要热爱自己的品牌并且具有讲故事者的精神,同时CMO(首席市场官)以帮助CEO实现其角色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2、CEO能够意识到建立品牌知名度会相应地降低商业风险。使企业避免风险并且以为股权人提供共同利益作为目标。 3、致力于单一的全球集团品牌而不是个别产品品牌。 4、营销成本的回收投资率应严格地按照工程师和财务工作者的满意度来衡量,因为他们是B2B企业运营的重要力量。 5、公司无联网的协调应保持时刻面向股东,以保证市场沟通的顺畅进行。 为什么建立品牌效应对B2B企业的CEO们如此重要?绝大多数B2B市场营销人员要去应对成千的小型公司以及企业客户,用传统的直销模式不可能实现经济有效的目标。如果放任自流,个体经理人将会只分管自己的营销。这样会导致集团品牌标识(logo)、标签以及包装的混淆。客户也将会被搞糊涂,企业将被扣上无组织、不规范的帽子。 B2B市场营销人员正在意识到在他们目标客户群的客户中发展品牌知名度可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赢取更多的市场渠道。建立良好的品牌可信度可以使他们即使面对低价格的竞争对手时也保持竞争力。 2008年1月6日 北京商报:曾经以“非油炸,更健康”迅速火爆全国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如今却正面临着风雨飘摇。近日有消息显示,五谷道场位于房山区的工厂遭封、总部已撤出北京,且据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破产申请”。销专家李志起6日向记者表示:“五谷道场项目失败已无法挽回。”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五谷道场总部已撤出北京,移师河北隆尧。其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富顿中心的北京总部办公室内,如今只有20多人留守,显得有些冷清。而此前这里曾多达三四百人,掐指算来,此次的大举撤离距五谷道场总部驻京才仅一年有余。 去年年底,五谷道场牌方便面北京市房山厂区被法院贴上封条,原因是欠下供货商近1000万元货款和银行的4000多万元贷款。其实早在去年9月,五谷道场便被曝出资金链严重断裂,以致出现拖欠员工工资,北京、上海、重庆等多地供货短缺的现象。 五谷道场曾被业内喻为一匹黑马,用短短的6年时间便做到了全国第六的市场位置。然而仅仅才过了短短的2年时间,其销售便一落千丈,如今市场上已经很难寻觅到五谷道场的身影。曾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扩张过快,以及过分乐观估计非油炸方便面前景而大把撒钱,是中旺集团资金链数次紧张的主要原因。 对此,李志起表示:“五谷道场失败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品牌的运作上,其投资扩张过于超前,而实际上非油炸方便面市场并没有爆炸式的增长。其不断抽调大量资金来弥补五谷道场所造成的损失,以至于陷入资金短缺的无底困局。五谷道场项目的失败将无可挽救。”但李志起最后强调:“不过对于中旺集团来说,其传统优势在于中低端方便面,如果能够及时收缩,还是可以度过这个冬天的。”
[NextPage]
2008年1月6日 1月6日《财经时报》刊载毕博中国咨询业务负责人麦汉荣先生《创新需要突破中国式思考》。毕博是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之一麦汉荣先生曾在毕博美国工作超过12年之久;2005年5月加入毕博中国,任首席运营官。全文如下: 创新是一个“魔术”,它使成功变得更容易。但如何创新,怎样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在正确的时间里把创新的点子变成实际的价值,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无论对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公司,都将是巨大挑战。 创新是一个持久的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创新型的研发中心的趋势在加强,一方面中国的宏观政策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也都开始强调自主创新。那么,针对中国市场,企业该如何才能获得好的点子,该使用哪些点子,该如何作出重大决定,如何才能在合适的时间向市场成功地推出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认识创新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创新之路非坦途,创新与需求和竞争息息相关。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需求众多,企业需要研发中国市场本身所需的产品,因此需要更多的创新;从竞争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关注,更多的业务模式、销售模式被介绍到中国市场,在此方面也需要通过创新来产生不同的策略。 但是在中国的市场、文化环境中提倡创新会遇到一些难题,会受到家庭、教育、商业等领域传统的人员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社会通常不会鼓励人们挑战权威,因为通常价值都是由父母、学校老师、商业领导等权威来树立的。而欧美家长一般认为,创新在教育孩子,发展自己的事业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尊重传统,而传统即是权威。政府官员、学校老师、学生、企业员工都习惯于服从来自上级的命令,对学生、企业员工来说,他们会想到发表意见、有创新的点子,可能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下意识的皱下眉头。就目前而言,多数本土公司仍旧把创新当作高阶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在创新上,国外常见的是多种伙伴合作,即由大学、创新性技术公司、客户等一起合作,引导研究、协作创新,各方或提供投资,或提供服务,一起工作,共同从创新中受益。 尽管中国本土公司也有不少由自己的灵感碰撞,及由其他市场、其他行业、其他技术的灵感激发所带来的创新,但中国企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内部文化,却对提倡创新造成了一定障碍。同时,在创新的观念认识上,中国许多企业仍然都还认为咨询公司所提供的创新性服务应该是免费的。因此,要把中国企业及其他机构纳入到创新合作体系中还十分困难。 克服文化“惯性”。在中国,传统沿袭很难改变,但要想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针对中国市场,在创新的问题上,要依当时的商业环境、改革驱动力以及变革的必要性来看变革的可行性与可能度。这就需要跨国公司、本土公司共同引导人们去克服文化“惯性”,尤其在管理层要形成提倡创新的氛围,为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 对跨国公司而言,要针对中国客户做研发、搞创新。首先需要远离国有公司正在做的事,因为受法规条例限制,在该领域搞创新难度相对较大;其次,需要尽快建立创新文化,引导中国用户改变文化“惯性”,通过建立一套衡量创新收益的科学机制,让他们了解创新的价值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商业规律。 在对创新内容的理解上,也需进一步引导。创新并非只是人们通常所想到的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创新活动不仅仅是研发中心的工作,也是所有雇员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需求创新,即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为消费者制造需求。 跨国公司的中国之道。对不同的行业,业务变化、技术变化一直都在发生。尤其在中国,政府决策和相应的执行速度很快,可以说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速度和能力西方国家也不见得比得上,比如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民众并不一定都知道未来25年是否会有足够的地铁服务。 中国现在发生的巨大需求变化,也将会改变或者影响跨国公司的创新方式。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需要调整、平衡很多事情,诸如文化上的差异,习俗上的差异,同时还要考虑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具体上如了解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办事习惯,办事程序、流程,针对这些客观因素,起用有当地经验但是同时又具有全球思维的团队,通过创新的程序、管理结构,在保持国际化特征的同时,实现本地化。 同时,跨国公司也需引导世界各地市场如中国市场发生必要的改变,如尊重知识的价值。在新兴市场上,衡量知识的价值并不能通过工时或者说简历上的经历来衡量,这需要建立起知识的回报机制,引导当地人们在观念上发生转变,让市场去证明知识的价值。 创新是一个“魔术”,它将使成功变得更容易。但是如何创新,怎样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在正确的时间里把创新的点子变成实际的价值,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无论对跨国公司,还是对本土公司,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06年1月6日 新华社:尽管不久前屡有重组和注资传闻,但在股市上曾享有“江南第一猛庄”之称的金信信托,最终没能捱过2005年。在新年到来之前,金信信托终“因违规经营和经营不善,造成较大损失”被监管部门勒令停业整顿。 2005年1月6日 北京现代商报:6日上午,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郭振玺首次向外界透露,根据最新统计,2004年央视的广告额首次突破80亿。谈到今年广告市场的预期时,郭振玺表示,今年国际客户将加大在央视的广告投放,这将对本土品牌造成巨大打压。 2005年1月6日 每日经济新闻:6日,上海嘉娜宝化妆品有限公司高层在沪透露,日本第二大化妆品企业,株式会社嘉娜宝化妆品公司携手三九集团投资6000万元进军中国药妆市场的计划已经基本暂停。原计划于2004年12月在北京成立的嘉娜宝(北京)分公司最终未能成立。 http://www.ppzw.com/article/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