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因深陷“拖欠货款门”被折磨了长达数月之久的兔仔唛服饰公司,终于等来了东莞晋升时装公司的公开道歉。兔仔唛服饰公司总经理谢爱明长吁了一口气,因这起纠纷而背上的“无良奸商”的恶名总算得到了澄清。
然而他的心情并不能因此完全轻松起来,在去年11月遭遇东莞晋升员工集体讨债的过激事件后,兔仔唛的品牌形象和经济利益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起事件给谢爱明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选择合作供应商,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要在合作过程中加强监督,否则,类似的“闹剧”还会上演。
事件回放:
遭遇“恶意”讨债
去年11月16日至11月22日,兔仔唛公司门前出现大批工人,手持“无良奸商”、“欠债还钱”等字样的标语闯入公司办公室静坐,滋扰“兔仔唛”公司员工的正常工作。其后,又在众多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关于“兔仔唛”公司如何拖欠货款的言论和“兔仔唛”品牌的负面宣传。
“当时他们闹得很凶,惊动了东莞市公安局。我们工厂的员工都不敢来上班了。”谢爱明回想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
据谢爱明介绍,事件起因于双方的订单合同纠纷。早在三年前,兔仔唛就转型为纯粹的品牌公司,加工交由别的企业来做。从2005年起,“兔仔唛”开始和东莞晋升时装有限公司合作,当初双方合作比较顺利,但到去年发生了转折。
去年年中,晋升和兔仔唛先后签订了一批300多万元的秋装和300多万元的冬装订单。由于晋升没有按时交秋装的货,导致兔仔唛门店供货出现问题,兔仔唛因此拒绝支付到期货款,并要求晋升按照合同条款赔钱。而晋升则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压下尚未出厂的秋装和冬装不给。双方的矛盾因此越闹越大,最后造成了晋升40多名员工集体“逼宫”的闹剧。
“这个事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批货的市面价值达2000多万元,涉及28个新款式,影响到我们全国1000多家专卖店的供货。所以,我们当时的压力非常之大。”据谢爱明说,为了平息经销商的意见,兔仔唛不得不把库存的货免费送给他们,这批存货的价值也在2000万元左右。 事件背后:
供应商资质不够
而在“讨债事件”发生后,兔仔唛经历了公司发展史上一次最严重的信任危机考验。
在口口相传及网络的快速传播下,“兔仔唛资金紧张,拖欠货款”的言论迅速被传到了其他供应商那里,他们都误以为兔仔唛不讲诚信,甚至以为兔仔唛快要倒闭了。而兔仔唛的竞争对手也因此对他们进行攻击,使兔仔唛的品牌形象受到不小的冲击。
“我一天要接到几百个咨询电话,大多是供应商打给我的,怕兔仔唛还不起钱。”谢爱明说,为了取消供应商的顾虑,兔仔唛被逼得拿出了几千万元的现金跟他们结账,这给兔仔唛的现金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谢爱明现在很后悔在与晋升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对其加强监督。据谢爱明介绍,兔仔唛2005年与晋升合作,当时去晋升考察时感觉对方还有一定的实力,工厂大约有200多人,而且给兔仔唛的承诺也很实在,这让兔仔唛放松了警惕。去年纠纷发生后,在对晋升的调查过程中让谢爱明大吃了一惊,原来晋升公司早在2006年就已经注销了营业执照,而他们的业务却一直在持续。谢爱明痛心地表示,兔仔唛竟然一直被蒙在鼓里,显然在对供应商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疏漏。
据记者了解,在东莞,出现类似问题的加工厂有不少。这些加工厂本来不具备接大量订单的能力,但是他们还要硬着头皮接单,接下来后又把单子转手卖给另一家加工厂,经常会出现交货不及时而延误品牌商产品上市的时间,让品牌商苦不堪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部分实力不强的品牌商工厂倒闭的局面。而这些加工厂呈现在品牌商面前的,却又往往是实力强、效率高的形象,“加工厂初次带我们去看的厂房,有些甚至都不是他们自己的。”谢爱明说,为了拿下订单,部分加工厂可以不择手段。
奋起维权:
“晋升”低头认错
在经受重重压力后,兔仔唛决定拿起法律维权的武器。
去年12月初,兔仔唛向晋升递交了律师函。让谢爱明想不到的是,原本态度强硬的晋升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要求私了此事,除了自罚几十万元的款项外,还同意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向兔仔唛道歉。
据称,在去年12月13日的澄清新闻发布会上,晋升时装公司代表在“兔仔唛”的经销商、生产供应商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郑重声明表示今后将杜绝此类事件,希望能得到兔仔唛的谅解。同时表示此次事件“并非我方公司所为,称有第三方介入导致事情复杂化”。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事件系一位从“兔仔唛”公司跳槽的人员幕后操控所致。
谢爱明对晋升“第三方”介入的说法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只是强调,今后在选择供应商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他呼吁行业对供应商的评估机制需要更健全一点,合作流程也需要完善。
而外界对兔仔唛最终息事宁人的态度却颇为不解。
据了解,兔仔唛最后还是从晋升公司“收”回了那批惹祸的服装产品,并向晋升支付了货款。谢爱明对此的解释是,一方面,既然对方肯低头认错,就没必要把对方逼到绝路,毕竟人家也要生存;另一方面,从维护公司品牌的立场出发,这批产品如果不收回,担心对方有可能把它们拉到市场上到处卖,扰乱兔仔唛的价格体系。
“我们耗不起时间。既然能挽回部分损失,我们就不打这个官司了。”谢爱明的言语中似乎有着一些无奈。
外界认为,这起事件是加工厂违背生产合同在先,不但没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反而用过激的手段将问题复杂化,这种行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也将企业建立起来的商业信用毁于一旦。而在处理此次商业纠纷中,兔仔唛通过法律手段及社会公众力量来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表现了兔仔唛的危机公关智慧,以及对其品牌及企业形象的重视。
此次事件,也引起了业界人士对行业信用体系建立的探讨,以及企业利益在受到损害时应该如何维权的深思。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89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