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创业:从宿命走向使命

创业:从宿命走向使命

作者:留 芳    转贴自:《AMT前沿论丛》    点击数:1911


    创业难,是公认的。然而不想给人打工的员工、激情无畏的毕业生、不愿受制于人的经理人依然“前赴后继”地加入创业的大军中。“生如春笋,死如流星”的新创企业据悉平均寿命不过两三年。多少创业人的心血、时间、金钱都打了水漂,甚至一无所有。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仍然能从项目融资网上、项目融资对接会上以及朋友圈中遇到为他人打拼多年之后的前职业经理人在为创业项目融资,从他们的憧憬中,从他们的计划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创业激情,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市场、对资金的渴求,期望得到创业成长的指导。

    职业经理人的创业宿命观

    职业经理人因为各种原因演变成创业者,而那些拥有多次职业经验和创业历程的人士可尊称为创业家,创业成功则可晋升为创业企业家。是否能创业成功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创业动机、创业准备、创业资源、创业路线等等,就创业动机来讲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看出那种不甘寂寞、决心挑战的激情。

    对于在职场取得成功的人士如为新浪发展奠定基础的王志东三次选择创业,为高路华打拼天下的陆强华决定创办上海人众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前中国总裁甄荣辉放弃每年千万元的收入与人合伙创办无忧工作网……他们创业的机缘可以认为是职业生涯的成功,而能够集知本与资本于一身,创业便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当然,更多的创业人并没有那么成功,在企业里可能也做到了这个总监、那个总监的职业人士,特别一些屈居于老板之下的人士,包括很多在外资企业工作感觉到事业存在天花板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选择创业是对事业发展空间的追求,他们认可“哪怕卖花生米也是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信奉“打工,是成就别人的成功;创业,才完全属于自己。”;也还有很多职业经理人因为企业倒闭、或个人工作并不成功,而被迫走到创业道路上来了。

    这些例子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些职业经理人创业的宿命。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要从一而终地创业或坚持走职业经理人的道路,可能都是异常困难的,创业是一种痛并快乐的过程,有对事业追求的机会、有财务自由的诱惑,无论是自愿选择还是被迫创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人生历程。

    职业经理人的创业使命感

    据调查我国企业创业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者大致有三类人,一是初中都没有毕业的,打工都没有人要的人;二是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投身创业的;三是在执业过程中陡然发生了意外变故,失去了生存资源者。就知识结构、人脉资源而言,这些成功的创业者几乎无法和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相比,职业经理人虽然有比较优势却更可能铩羽而归,个中原因何在呢?

    1967年出生的林峰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四年后,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春风吹拂,1994年初,他辞职下海开始了他的第二份职业,进入X食品机械公司做销售代表,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的卓有成效的业绩,两年不到的时间便被公司提升为销售主管。在三年多的销售主管工作中,他进一步加深了对食品机械行业的认识,对国内和国际行业都有所了解,而且管理能力也日渐提升,他所带领的团队的业绩也一直在公司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比林峰初来时发展壮大了许多,资产规模增加了5倍以上,销售规模也增加了20倍以上,公司也发展为集团性公司,林峰成为该公司的副总裁,在行业内的声誉远远超过了老板李先生。行业内和企业内的人常说,没有林总,就没有X公司的今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峰投入和募集了300万元资金,独立创业进入了与原公司业务有些接近的行业,生产销售烤肉机。然而却因为对行业状况不明,产品质量不过关等种种原因,在18个月后就损失殆尽,林峰又重新出任一家颇具规模的机械产品公司销售总监,18个月的老板生涯恍若一夜,又恍如隔世。林峰盘点自己此次创业的结果,把前半辈子的积蓄,包括全家的积蓄基本上都用尽了,从经济上来说他是毕业近20年来又轮回了一次,又从零开始继续执业赚钱,养家糊口。

    王志东、陆强华、李一男、林峰等从职业经理人走到创业路上,实际上是有成功、有失败的。企图通过创业拥有更多控制权、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创业者,成功的机会比那些有职业使命感的创业者要少得多。我们认为,创业不能简单地用是否为别人打工来划分,更重要的应该放在对创业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上。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讲,创业更是一种决心使自己价值上升百倍的奋斗状态,独立开创事业或供职于他人的公司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应该把“创业”作为一种提升价值的使命,把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的目标放在首位,树立创业使命感,在这样的动机下走到创业道路上便有更大的成功保障。

    创业者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在观念上、定位上逐步转变,从创业者转变为为创业企业家,实现向创业企业家转变更会懂得和把握对团队的信任和依靠。职业经理人的成功实际上是建立在企业团队之上的,脱离企业创业初期获得自由的同时很容易脱离团队,而真正把自己转变为企业家之后又会重新认识团队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产生出带领团队取得成功的使命感。发挥团队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更高价值便有了创业成功的基础,而动力便来自于创业的使命感,体现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的重新实现。

    把握创业成功要素

    成功的职业生涯绝对不应该是创业失败的理由,管理学家德鲁克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那些典型的小企业没有经验,也没有训练。实际上,最成功的年轻企业家是在大企业组织中工作过5至8年的人,他们可以从中学到经营管理方法、学会如何作现金流分析、如何搞好人员培训、如何委派工作并建立一个班子……强大的能力是在你开创企业之前5至10年的管理经验中取得的。如果你没有,你就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犯错误。”

    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几乎就没有把创业作为一种职业来设计,这一点则说明创业中有许多需要自修和学习的方面,除了德鲁克指出应该从大企业学习经营管理方法、现金流分析、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外,还需要在资本资源、产品资源、人脉资源、市场资源方面有所准备,对于创业企业这些更是拓展发展空间所必备的。

[NextPage]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著名的方法是平衡计分法,对于创业者我们则重点推荐一套有助于个人修养的个人管理体系,个人管理是正规教育中没有、社会教育也不足的一个方面,严谨的个人管理往往被忽略但对于创业者却应该高度重视,以利自我监督、约束和激励。

    Ø知识管理:创业者将从原来局部的管理职责上升到全面的领导职责,要适应更多的挑战。原来在企业里有同事分担的工作都可能压在自己身上,财务知识、税务知识、产品知识、管理知识、礼仪知识、决策知识等都需要迅速掌握。

    在没有老板投资教育费用时,如何通过调整知识结构来实现更大的价值?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都需要从个人知识管理角度出发,观察分析职业需求与个人知识结构的关系,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来支持自己的成长策略。

    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搞清楚知识究竟是什么、怎么产生、传播和运用,学习型人才与学习型企业的关系、知识的定位、规划与体系,知识测度、标准、价值等问题。

    Ø人脉管理:成功人士奋斗过程中往往经历过命运的转折,一个新的项目、一个新的合作伙伴也许就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耳熟能详的“人脉就是钱脉”怎么落实到实处,依循什么原则去认识、交往与定位人际关系确有诸多玄机,把握人脉关系肯定要建立在广交朋友的基础上,但更要合理运用,才能真正对你有所贡献。

    “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处理好人脉关系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交流艺术、沟通艺术、人脉框架也都是非常实用的方面,运用个人人脉管理的理念和工具来发展人际关系,就能获得更高回报。

    Ø效能管理:成为创业者后,首先能完全由自己支配的资源就是自己的时间,所有其他方面的资源和积累都是用时间交换而来的。个人效能管理不仅仅帮助创业者改变对时间的认识,更改变其对投入产出的认识,从目标和价值实现上来评价自己每天的工作。

    创业者非常重视对客户的承诺,经常是内松外紧,换取金钱的行为往往超过换取时间的行为,个人效能管理就是要最大化的利用好自身的资源,达到产出的最大化。

    Ø财商管理:在创业过程中,个人权益应该怎么争取?相信95%的人都不知道如何与合作伙伴就权益分配进行很好沟通和处理。创业公司的前景预测、创业人员的价值贡献鲜有分析,需要处理的法律问题也普遍存在。创业拆伙的状况非常普遍,其实这更是创业失败的首要杀手。

    职业经理人中在资金链上拥有足够渠道和资源并不在多数,创业后要有为企业打造出发展所需要资金保障圈的考虑,财商管理要求创业者能充分把握创业企业的现金流,运用资本、资金杠杆按市场规律整合资源。

    Ø健康管理:创业者离开职场时会感觉到短时的自由,认为可以关掉手机睡觉了,实际上更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决策压力会紧随其后。现在最流行的语词是“郁闷”和“迷茫”,如果仅仅是语言的时尚并不紧要,但如果已经是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便意味着亚健康已经来到了你的身边。舒缓情绪压力成为我们必须要品尝的一道“菜”。

    没有个人健康管理的观念,结果便在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取金钱,到年老时又在用金钱购买健康,毫无疑问这种状态是对生命价值的抹煞和浪费。生命的意义可能不在于长寿,但健康是创造生命价值的基础。

    个人管理对于创业者尤其重要,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改善的有效工具,不仅仅从感性上认识其重要性,更可按平衡计分法的操作方法进行量化管理,不断提出目标通过自我检查、相互检查来衡量自己的变化,发现和提升出创业者的内在素质,发挥和实现创业者的社会价值,逐步实现向企业家的转变。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4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