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医药、东盛英华与西安杨森闹翻之后,身处下游的药店似乎也不甘寂寞,试图绕开经销商,直通厂家。尤其是在今年的9月8日到10日于广东东莞举行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约有200余家药企与300家连锁药店开展签单的活动,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新的顶峰。下面笔者就当前的“药店圈经济”火热现象做一刨析,同时也为药店连锁企业、医药生产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在商业运作非常发达的今天,许多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经销商都出现了联合体。现在药店亦不甘落后,纷纷联合起来。但是对于“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仍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药店圈经济”呢? 想必大家都已经从南京医药、东盛英华与西安杨森的事件中见识到了处于中游的经销商的凭借其强有力的大物流体系形成的终端拦截能力。但就我看来,这还比不上正在逐渐壮大的连锁药店对消费资源的垄断。 连锁药店,特别是区域型的连锁药店的壮大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形成消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对原来与上游供货企业公平的商业合作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就是说,处于终端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大,谈判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不对称的方向倾斜。上游的战略营销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连锁药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销售平台,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的自疗消费习惯也不得不以这些地域垄断、厂家品种垄断或贴牌产品、购物场所的垄断的连锁药店为唯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以终端连锁零售药店为中心所形成的商业经济现象,我认为这就是“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了。 “药店圈经济”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成只对药店有利,事实上,在越来越趋向零利润、单利润的医药行业中,能与终端药店达成直通车,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而对于只关心实惠的消费者而言,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也会大大欢迎。可以说,“药店圈经济”的形成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说实话,我国医药行业的名声这几年并不是太好,除了全国普遍的医闹现象外,这几年的“齐二药”、欣弗、鱼腥草注射液等劣质药品案件都使消费者感到恐慌,具体负责药品审批的国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生的高层震荡令人感到天下大乱。药店、药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药店圈经济”的规划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我们先来分析“药店圈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大背景:随着2006年初国家反商业贿赂法草案的提出,加之医药行业里以“齐二药”事件、郑筱萸案件为首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的发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整顿。2007年年初吴仪在一次工作报告讲话中表示,医药行业的这次大整顿将持续到年底,这也是建国以来行业整顿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久前,温总理的一次发言更是坚决——一定要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完成医改。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药店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药企,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清查郑筱萸等人的旧账,国家对上万种已通过审批的药品重新进行审批,对新药的审批速度也不得不相应放缓。自去年5月以来得到批号的品种少之又少,积压申报项目近万个。再加之全国范围的挂网招标的执行,社区医院招标执行城市的增多和零差价的实施,医保目录偏向于中成药物,中药单独审批的提出,特别是处方管理办法的提出使“冤大头”——医院的采购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药企的战略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要么走高端学术推广,要么主打零售终端市场;要么走中药创新路线,要么普药新农合和社区医疗市场取胜;再要么,就只好接受淘汰或被兼并重组的结局。
终端药店行业内,以“九州通”加盟连锁为代表的大重组、大并购让许多中小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感到恐慌。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整合,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强大的攻势。上游厂家也借机自组渠道,摆脱经销商对其的终端控制。一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厂、店聚会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莞“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便是这样诞生的。 那么,“药店圈经济”一旦形成规模,药店一行的实力将大大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加大;厂家脱离了经销商,其终端选择面也会更多,更利于向全国铺开。我认为“药店圈”结构的形成,无疑将使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很多微妙变化,具体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游企业将比原来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甚至是在某些合作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药店这个终端,否则将是面临整块整块的OTC市场的丢失。为了竞争,不得不把连锁企业与公司的一级经销商同等对待,直供货品,大大改变了药企原来的商业渠道的管理结构,药企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经销商的压力。 而连锁药店越来越多地联合起来采购不同品种,将对企业形成类似处方药的挂网招标一样的压力。特别是9月8日在东莞举办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作为医药订货会新模式的出现,被业界人士认为是“药店圈经济”的首次亮相,将药店原来的“坐商”型采购转化为走出去的“行商”型采购,广大药企也由此多了一种难得的与药店集中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药店圈经济”也将对消费者产生新的影响:消费者乐意也将会购买到更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保健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将对药企、终端药店提出新的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得到厂、店提供的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接受各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健康保健培训——消费者一旦感觉良好,就可能成为该药企、药店或产品的忠实客户。由此形成一个相互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圈。 而对于被撇下的经销商,或是设法参与其中,或另组一个“经销商圈”?总之不会闲着。 就目前我国的药店的分布状况而言,除了少数遍及全国或是区域性的连锁药店,大多数药店的规模、覆盖面、资金实力仍然有限。这么零散的组织能成一个“圈”吗?这个“圈”是否稳固? 我统计了一下,自去年初至今本人做过的培训和咨询的药企中,绝大多数的培训课程需求是“如何把临床品种向OTC市场发展”或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OTC的上量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药企把向OTC发展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考虑。与之相呼应的是连锁药店的快速崛起,有数据显示:目前连锁药店的数量为6.5万家,尽管只占全国总店数23万的1/4,但城市里终端连锁率很高,诸如上海、深圳等地的连锁率高达80%。而16万家的单体店大多集中于地级市、县,而这些药店也在加紧区域连锁化的发展,甚至一个县里的某四家店就是一个小连锁机构,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内药店的连锁化、集团化速度每年将以22%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单体店将难以生存,只有接受加盟连锁或者转卖给这些巨头连锁企业的方式。 可以这样讲,地级市、省会城市中的这个药店圈已经形成,而且相当稳固——除非发生大手笔的资本重组。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还处于整合期,没有形成凝聚力,对厂家、消费者的控制力不够,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中,三者已经找到相互合作的平衡点。这种结构一时还不能够打破,但在未来这些药店极有可能成为大型连锁机构重组兼并的对象,作为他们对上游狭持和对消费者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资本,以图后续发力,保持药品利益链——这棵“参天大树”根脉的延伸。 对于新兴的“药店圈经济”,很多药店、药企却有些不知所措。那么在这样如火如荼的“药店圈经济”中,如何发现商机、抢占商机呢?在这里笔者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对于上游药企来讲,在“药店圈经济”中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归拢自己的OTC产品线,提高药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下游药店的服务质量和促销配合,重新打造对终端供货的渠道,做出直供的扁平式的渠道变革,以服务促进药店的销售积极性。或是药企干脆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终端的经营,形成“厂之店”,以寻求OTC市场的竞争优势,由此增加自己对下游药店的控制力,也能从终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拦截,从而在这个经济圈中求得领先。 而作为下游的连锁药店,在这个经济圈里,要提升连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以诚信度求回头客的光临。另外,加大对有位置优势的单体店的加盟邀请力度,抢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圈地”运动,尤其在“十七大”规划中提出的“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globrand.com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制度要以农村为重点”;而且卫生部部长陈竺个人也力主倾向于“医药分开”,作为医院这个终端的上游供货商来说也许现在就已经是该布局的时候了,比如与医院联合开店,或新开或迁址到医院附近,为患者今后院外取药提供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另外,这些药店还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尤其是可以强化处方药药师的培养,以决胜“医药分开”后。在这方面已经有先行者:笔者最近应华瑞制药的邀请为其福建、江西的商业客户做培训,课间休息得知厦门某医药商业公司就已经开始联合医院开“院中店”;还有北京的嘉士堂药业与北药股份抢先拿下了北京所有18个区县的配送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京地区的药品终端,等等。然后就能靠规模效应对上游供货商形成谈判优势,以取得最大利益。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化解矛盾,进行博弈是唯一的方法。主攻药店稀少的“死角”地区,做牢链条,再图扩展,应该是其基本的方法。 谈了这么多药店、药厂的情况,那么未来的“药店圈”是什么样子的? “药店圈经济”的前景应该怎么看呢? 笔者认为,理想的“药店圈经济”应该是厂家、药店、消费者彼此和谐依存,互为服务,互为共赢的稳定型三脚架,如同三角鼎一样稳固的形态。上游可以拥有更多的销售决策参与权,消费者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权,而作为传统第二终端的药店应该做好这个天平的支点。 “药店圈经济”前景已经明朗,参与OTC市场的竞争的上游企业必将以此为平台演绎企业产品传奇的构想,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以获得最佳收益。而这一切并非是独立资本能够承担得起的。如果做到了资本参与下游终端的经营,必将以厂、店合力给竞争对手沉痛打击。药店也能凭借这种形态取得上游更大的资源支持,与上游药企做好双品牌互动的良好博弈行为。 参与“药店圈经济”是药店、药企的明智选择。在守法经营,合理运用规则的前提下,“药店圈经济”将力压第三终端,逐步逼近医院终端,由此进一步确立药店在整个医药市场里的话语权。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16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