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李书福品牌诡计:吉利越土越好

李书福品牌诡计:吉利越土越好

作者:郑新安    转贴自:世界品牌实验室    点击数:2979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思想运动。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巨匠都参与了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或者在还的在学校教书,或者到国外当了教授,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过了退休的年龄,这些人纷纷回到国内,一方面继续他们的传统文化研究,一方面参与一些商业方面的布道。
   
  与过去不同的是,20年前那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现在一大部分都成为了商人,一部分成为了学者。而面对新生一代来说,新的一轮传统文化热潮迅速兴盛起来,只不过现在成了为商业营销为目的而利用的传统文化。
   
  与上次完全不同的是,这次热潮完全是一种商业上的爆热行为,无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商界,传统文化都成为了这些诸多火热现象背后的重要底牌。
   
  中国元素全面回热
   
  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经营都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企业的管理在讲传统文化,企业的营销也在讲传统文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办了无数以国学为卖点的现代企业管理研修班;一群台湾来的对国学半瓶子水平的励志讲师,在市场上大卖国学的商业管理思想,忽悠的培训市场风生水起。还有一些国内管理行业的年轻人,则把个别传统名著经过简单的拼读演绎,就提出不少让中国企业欣喜若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企业营销发展模式;一时间,由国学思想,中国元素支撑下的商业管理思想与方法,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大学里不甘寂寞的人文教授也纷纷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普罗大众传播他们理解的国学经典。讲坛上,电视上都出现了与现代商业息息相关的商业洞见。于是乎,他们的口水书在市场卖的一塌糊涂,行文形式,越玩笑化越受欢迎,越娱乐化越受欢迎。从教育市场到图书市场,从做人到企业经营或者是品牌传播,无一不呈现出红红火火之势。
   
  国学的商业化利益正被全面的开发。
   
    中国元素的传世功夫正在不断利用。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国元素的全面回流,呈现出这样两个现象。

    一是现在商业社会的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弱智化,越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越容易被接收,而最为核心的卖点,还是我们老祖宗的那些几千年前定下的东西。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无比的力量。
   
  浮燥的社会需要文化,现代的人们需要传统。
   
  当人们远离了根本,追末舍本之时,回头一看,原来本民族那些代表传统根源的东西是最好的。黄帝以道学的原理为指导,经营发展国家,到东周以后,地方割据,致使儒、法等到八家学术有机会发扬争鸣。秦国实践八家学术,统一中国。汉代返回黄、老之道,成文景之治,使中国进入黄金盛世。历史上凡是偏离传统道学,都出现了乱亡的景象。
   
  只要你仔细点观察还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凡是中国人,越洋气的人越喜欢中国文化,那些留学在外的人,只有身处异乡才知中国的可爱,只有深入西方社会之后才知中国国学的伟大。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留学归来的人身上看到比国内的人更多的中国元素,而看不是美国或其它国家的味道,在他们身上完全是最最深厚的中国气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国内生活在底层,越是被边缘化的地区,他们的传统文化习性就越浓,保存的精神也最完整,只是这些人没有把这种精神与商业结合。
   
  在中国的汽车企业里,草根企业吉利在这一点上,反映的最为强烈。他们不是国际企业,也不是海归派,所以,从他们的做事方法都是彻底中国化的。
   
  吉利从一个没有准生证孩子大胆起步;没人才,没技术,没资源,没市场,有的只是勇气。当年,李书福拿着造摩托车赚来的钱造汽车,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无疑是去自杀。但他却说,那就给我一次自杀的机会吧。这种豪气在中国汽车界或许没有第二个人。
   
  如今的吉利堪称中国汽车业的一匹黑马。在质凝声中前进,在危险中步步成功。
   
    吉利的口号是造中国人买得起的汽车,从低成本入市,以价格战撕开市场,迅速在中国的城乡打开局面,年销售量在20万量。没人才,没技术,没有资源的吉利,靠的就是这种中国人本身固有的文化习性,大国之兴靠文化,企业之兴也必须靠文化。从思想冲动到快速行动,从而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成长路径。

    如果说从中国元素来看,吉利在国内的表现还不明显的话。那么,吉利走出国门,参加底特律与法兰克福顶级车展来看,他们对中国元素运用就不仅明显而且己经淋漓尽致了。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经过了这样几种发展模式。华晨汽车采用的是技术外包,即和国外的设计公司合作,购买国外成熟技术,生产自主品牌。上汽集团通过集成创新模式,即通过购并国际汽车企业,整合国际、国内的优势资源来发展自主品牌。东风商用车与一汽红旗则选用的是借鸡下蛋的方式,以合资的方式,学习外方技术,推出自主品牌。那么对吉利与奇瑞来说,用的则是日韩模式;从模仿起步,自己主导研发、生产自主品牌。
   
  从目前国内这几个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来看,李书福的吉利虽是模仿起家,规模也小,但影响却是最大的,原因是吉利对中国元素的有效利用与根源意识的突显,他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倾注了对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尊重与认同,在价值真空、信仰失落及认同危机的时代,有了物质产品上的替代物。
   
  中国元素挑逗法兰克福
   
  吉利与其它本土汽车品牌不同的是,其经营战略是国际国内同进行的。而一般的企业如海尔与tcl都是在国内市场经过大规模征伐之后,才开始走国际化之路。
   
  吉利在国内是一个草根的,价格低廉的品牌车印象,何以在国内还没有搞好市场布阵,就走向了国际市场呢?在国内市场,吉利打的是自主创新与中国人买得起的汽车,在国外,吉利打的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元素。
   
  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吉利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了吉利汽车的每个细胞之中。
   
  他们用中国的国花:大朵盛开淡粉色的牡丹为背景;以“美人豹”第三代产品主打“中国龙”的概念,其车身前脸设计类似于中国的京剧脸谱;而展品旁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美女车模,而是12位著名演员盛装演出《哪吒闹海》、《霸王别姬》、《美猴王大闹天宫》等中国经典剧目。甚至一贯被认为是农民的李书福,竟然作诗一首来表达这种心境:
   
    “寒风去春风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吹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情日韩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混战十年变大雕”。
   
    言词之中,透露出不少毛氏诗词中的豪迈雄心与远大志向。

    当然李书福知道,与国际品牌比拼技术,人才,资源,设计都不是强项,重要的是比拼中国元素背后的文化力量。
   
  中国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中国元素的力量就有多大。
   
  一切可以代表中国元素的东西,都在吉利以“宣传自主品牌和技术创新”的主题大旗下,次递展开,鲜明的在国际市场上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与力量。

[NextPage]
   
  自2003年8月第一辆吉利汽车走出国门之后,吉利便一直充当着民族汽车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的先锋。2004年有近5000辆吉利轿车出口到29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吉利已经出口到34个国家,出口量突破万辆大关,占国内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在中东、北非、南非还有南美洲、中南美洲等地,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代名词。
   
  2005年5月,吉利与马来西亚IGC集团签订整车组装协议,将工厂建到国外去。 2005年6月,吉利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香港合作开发一款新型中高档轿车体系,并带动有关零部件开发项目。
   
  整体布局,重点突围,吉利轿车的价值链体系渐渐形成规模化。
   
  又好又便宜的吉利,不仅利用中国元素而且运用中国精神,用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为他做有力的支撑,打中国的,民族的,文化的汽车产品之战。

    自主创新与爱国营销
   
    李书福在国外市场以中国元素为主打,在国内市场以低价与中国人买得起的好车为核心思想,形成多层级的品牌矩阵。

    在这个矩阵中,李书福先以低价车进军国内市场,再以中国概念低价车(相对国际市场属低价)进军国际市场。这二者,一为打销售市场,一为打品牌市场。这样做的思路是,在国外吉利以低价与中国概念打拼市场,在赢得销量与品牌影响之后,回头再以其在国外获得的成功反哺国内市场,以提升国内品牌形象的价值感。
   
  在此策略指导下,李书福不顾吉利还是小字辈汽车企业,不惜重金参加国际顶级的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此举,主要意图在于以外打内,塑造品牌,促进销售增长。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爱国情节,自主气节,吉利由此实现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品牌意图。同时,又瞄准国际市场,将“把2/3的吉利汽车卖到国外去”的品牌扩张付诸实施。
   
  李书福说,“把2/3的吉利汽车卖到国外去”是吉利在2015年要实现的目标。届时,吉利的产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140万辆出口或在海外生产。
   
  吉利虽然起步较晚,但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企业的成长发展之中。这无论是从吉利名字—“吉利”,还是的他的目标战略,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为中国人造车,为中国品牌杨名,为国家争气。
   
  吉利以农民的意识与远见,即知天高地厚也行脚踏实地,他们始终抓住民族性这个核心,以爱国者的心态,以民族者的心态,表达他们对自主创新品牌的理解。他们知道价格代表了低端的形象,但也知道价格容易进入市场;他们知道在市场有了极大认知度之后,再开始推出渐渐高端的品牌的产品,价格切入,身份认知,品牌转身。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解读过这一策略原因。吉利之所以有怕成就,还有几个重要因素:其一,吉利的自主品牌完全是中国化的;其二,吉利已进入国外的二、三级市场,有打品牌的基础;其三,吉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其创新能力不亚于国际厂商在中国内地的工厂;其四,吉利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中国文化。
   
  扎实的生产销售战略,血脉贲张的国际化之路,使李书福的中国元素品牌之路越走越宽广。
   
    最后,有必要提到的是,海尔的国际化是在国内给消费者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印象,而进入国外当地市场,他们希望融入本地文化,又变成一个本土品牌,不着意强调这是来自于中国的品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与当地的本土消费者打成一片。
   
    而对于李书福来说则相反,无论进入哪个国家的市场,哪怕是北美这样的大市场,都是旗帜鲜明的打出中国品牌的牌号。似乎是在宣称,在国际市场上他是中国汽车的代表,而并没有强调他是本地化的汽车。爱国主义式的中国元素亮相,让吉利的中国品牌形象更有力量与张力。

    海尔的国际化进入当地变成当地品牌。
   
  吉利的国际化无论进入何地都是中国品牌。
   
  或许美国的消费者都较爱国,如海尔要变成美国的当地品牌,才能更快的进入核心市场。
   
  或许中国的消费者都较崇洋,如吉利要说是本国的品牌,反而不会被大多数消费者认可。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本土品牌把自己打扮成洋品牌的样子,以更国际化的模样迎合消费者,而吉利则从内心开始,以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引导消费者的关注,来打造中国元素的国际化品牌。
   
  吉利以外打内,在国外高举中国式品牌,以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与国家形象紧紧相靠,以中国经济力量与政治影响力作为他的重要支撑。
   
  中国元素最了解中国市场,通俗化的行为是最为农民化的行为。毛泽东是本土的,表达方式是农民式的,眼界是世界的;赵本山是农民的,表达方式也是农民式的;易天中是本土的,也是用农民式的表达方式而成功,而我们汽车业的吉利,也是运用包涵中国元素最多的农民表达方式,以最通俗,最本质的,最传统的方式,进行人心所向的中国式营销。
   
  于是,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中国品牌总网